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的起始,從兩人互許終生開始,接者延續生命、孝養長輩,單一家庭便與家族連結,形成世代相傳的血脈。而在,建立健全夫妻與家庭關係之前,青年時期的良好感情經驗及相處智慧,可說是人生前半段的必藏寶藏之一。
推行人間佛教不遺餘力的星雲大師,以犧牲奉獻無私的大愛精神,撰寫「青年應有的愛情觀」,讓青年少走一些錯誤之路,發展適宜的異性互動關係,真是以慈愛之心恒順眾生根性,協助眾生完成人生使命的典範。
文中,大師提及兩性交往的前提,需要時日觀察,落實「先友後婚」。這的觀點,為講求素食愛情、「先有後婚」社會實況中的青年,注下預防針。也提供三點交往的觀察重點,包括生活方面的共同性,是否有共同的信仰、語言、性格和生活習慣等等;再者,考量物質的門當戶對之前,更重視彼此的信賴與包容關係;最後,重視感情的經驗,把前人經驗教訓作為借鑑,減少重蹈覆轍之苦;再再都是從理智出發的善言好語,不見業障迷信之言,也沒有批評阻絕之詞。
除了男女的交往互動建議之外,大師還提及,如何「好聚好散」以及走出失戀糾葛的轉念方式。文中顯見,大師對於外觀條件或是外貌美醜不甚重視,而彼此的性格以及能否共同生活才是婚姻長久走來的關鍵要素。好的性格,除了可以為自己營造健全且和樂的相處關係,在面對無法攜手一生的現實下,也能「君子絕交不出惡聲」,為分離畫上圓滿的句點。
大師說,「愛」是幸福家庭的主要泉源。愛情觀,不只有益於兩性關係,也能讓家庭和樂幸福。此文,脈脈地潛藏另一種家庭之愛,即使親子之情。大師除了自己本身即相當重視青年生涯發展,積極為青年的幸福人生普開方便之門之外,文中許多故事都來自於家長對孩子的殷殷盼望與深切之情。對此,大師也將「人我和敬」的修行,從兩性與婚姻關係,帶到親子關係,讚許父母的尊重與開明言行,令人有諸法平等之感。
閱讀本文後,關於佛家與儒家的微妙差異了然於心。儒家五倫,有主有從,其中對應責任的不同,有助於人際責任定位;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所提及的家庭關係,則重視性格、對等和敬及因緣。大師文末溫情地慈示,「我們都希望天下有情人成為美好的眷屬,但是一段美好的愛情,要成為一個美好的婚姻,要有真正的認知、信賴、緣分、寬諒;一個美好的家庭,需要有很多的因緣來幫助成就,才有祥和圓滿的幸福」,說明幸福也是需要眾緣和合而成,為自己的性格種下好因,尋求善緣,幸福也就不遠了。童靜瑩(台北/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