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名焉隨想錄】 風華香港

文與圖/陳名能 |2015.06.23
1736觀看次
字級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右),香港中國銀行(右三),香港俱樂部(左)。圖/陳名能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一樓全部挑空。圖/陳名能

文與圖/陳名能

二十多年前,我就親眼見識了「占中─占領中環」的場景。那是我第一次入境香港,專程去看中環的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一九八四年落成的匯豐銀行新大樓,是徵求多位國際名家提供規畫設計來評選,最後由較不出名的英國建築師福斯特(Norman Robert Foster,1935-)取得設計權,經多重困難才完工,為當時全世界單位造價最高的建築。大樓的底層全部挑空,與面前的皇后像廣場連成一片開放的空間,那天正是周末中午,放眼望去,裡裡外外密密麻麻都是人頭,三五成群坐在地上,圍而進食或笑談,那是外籍顧傭的聚會,他們實在該主張最早「占中」活動的著作權。     

香港中環高樓林立,其中不乏名家傑作,就在「匯豐銀行」旁邊有兩座建築特別值得一提。一為澳洲建築師Harry Seidler (1923-2006)設計的「香港俱樂部」(1980-84),一為貝聿銘 (I.M.Pei 1917-)設計的「香港中國銀行」(1982-90)。 Seidler和貝聿銘均曾參與匯豐銀行的競圖,都敗給了福斯特。這兩位名家在同時期受教於哈佛大學建築設計院長Walter Gropius(1883-1969),Gropius德裔猶太人,創辦有名的Bauhaus設計學院,是現代建築和設計的開山祖師之一。福斯特也至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建築碩士。

四位建築師,分別是德國人、中國人、澳洲人、英國人,每一位都到了美國學、教建築,後三者又都來到香港大顯身手,這就是美國化及全球化。至於他們各具風姿的設計在香港彈丸之地同台競技,這也是在現代建築出現前不曾見過的,其所代表的意義更值得思考。

這三座高樓,「匯豐銀行」、「香港俱樂部」及「香港中國銀行(下圖),設計上都不約而同從結構下手,卻大異其趣,可以當教科書的範例來比較:

福斯特設計的「匯豐銀行」結構有如橋梁,由兩側有鋼架的巨柱,再以橫跨其間的巨型鋼架梁,懸吊並支撐整體的建築;Seidler設計的「香港俱樂部」,使用預力預鑄混凝土的梁板為結構的主體,其形狀依結構應力的分布而定,同時作為外觀及內部空間的造型和裝飾主題。

貝聿銘則認為,高層建築最首要的考量就是結構系統的經濟性。香港建築結構的安全要求,因颱風的影響,遠高於紐約等地。他的「香港中國銀行」的造型,是將頂端有如金字塔的四方柱(又如塔身垂直的方尖碑),依對角線切為四個三角柱,再由高至低順序排列而成,高層結構的重量,因此逐層往下傳遞至四個角柱。這樣獨特的造型,節省了大量的鋼材,在外型上大樓的每一面又都不同,形成貝先生所謂,猶如一首巴哈的音樂,「一個簡單的主題,在連續不斷的變奏。」(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