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校長把孩子送往美國就讀高中,並由任職外交官的姨子就近看管照應。那孩子在美國讀了二年半的高中返國,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讓他感到驚訝與驕傲。聽聞陳校長談孩子的成長,有幾點讓我印象深刻。
其一、孩子變得獨立自主。因為姨子職務的關係,必須經常出差,常有多日不在,孩子乃學會自行打理食衣住行。
其二、孩子就讀的學校,一個年級有三百多人,沒有固定的班級,只有依據不同程度的學習教授班。孩子經常隨著學習課目與程度變換教室與重組成員,而且又會再隨著自我的學習成就,與老師的階段評鑑結果,調整教授班,他們叫這狀態為「跑班」。
其三、孩子的學習,很有系統地接受校方評量,而其評量細目看似繁複,卻是行之有素的機制。學習就在平時多次的評鑑中累積成效,不會「一試定終身」,卻也不至於因為頻繁而時時感到沉重的負擔,學習就在既定的軌道上,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累進發展。
其四、游泳與長跑要達標,否則無法畢業。陳校長的孩子游泳能力強,輕易即能過關,但因為體重超重,五公里長跑是罩門,卻也無法倖免每周一次的評量。
他孩子第一次勉力長跑就暈倒,被救護車送往醫院就診。所幸,孩子知恥近乎勇,慢慢適應逐次進展,體型變得精壯,跑步已經變得輕鬆,過關無虞。
其五、學校的標準考核機制相當精實,學生學習成效未達標準升級有障礙、畢業有瓶頸,陳校長說其實美國學校不是自由放任,時間一到揮手說再見;他們對於學習成效不彰的勤於管考輔教,對於學習跨不了門檻的學生,則會延長他的就讀年限。
陳校長談孩子海外留學的總結是:短短兩年半,孩子變得獨立自主自信,且更能體貼父母的心,對於學習的態度與作為,更是積極而正向。
時值十二年國教實施,卻爭議不斷,彼此對照,我們的教育體制與興革作為,能不令人興嘆嗎?
張博智(高雄市/備役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