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瑞芳區瑞柑國小,將校內三個互相連通的防空洞打造成礦坑意象,讓學生在校內就能體驗到當地的礦坑特色,同時藉由瑞芳山系二十個App景點,介紹瑞柑文史線與第二生態村改建的歷程導覽介紹。圖/瑞柑國小提供
【記者林汝娟新北報導】新北市瑞芳區瑞柑國小,將校內三個互相連通的防空洞打造成礦坑意象,讓學生在校內就能體驗到當地的礦坑特色,同時藉由瑞芳山系二十個App景點,介紹瑞柑文史線與第二生態村改建的歷程導覽介紹。
新北市瑞芳是日據時代開採煤礦及躲避空襲的據點,瑞柑國小將校內三個聯通的防空洞,在社區居民協助下,打造成「礦坑」,命名為瑞柑一坑、瑞柑二坑及瑞柑三坑,昨日帶領學生掛牌及礦坑巡禮。
為讓學生認識礦坑原貌,學校邀請礦工社區老居民劉阿川與工友卓伯伯,以木工「古法」,將相思樹以榫接方式,重現礦坑風貌,並在坑內放置些許由居民賴盛雄提供的煤礦,讓學童模擬在停採的礦坑中,發現煤礦,同時分辨煤礦和石頭有何差別。
教導主任陳癸伶表示,早期礦坑都使用相思樹作支架,當礦坑要崩塌時,相思樹就會發出吱、吱的聲響,提醒礦工逃離,這是為什麼現在瑞芳區有不少相思樹的來由。
陳癸伶指出,學校所處的瑞芳山系,蘊含豐富的自然生態,學校本身就是一座「生態村」,校內設有兩座生態池,練就學生導覽好功夫,透過瑞柑三坑,讓學童及社區居民認識早期瑞芳的礦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