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以前就很好奇,佛光山在世界五大洲都有道場、寺廟,所經營的弘法事業也很多元,包括文化、教育、慈善等。法師將近兩千人,就規模與複雜度而言,著實不亞於一個大型的跨國企業,佛光山到底有什麼樣秘訣能夠讓這麼一個大型機器如此完美的運轉?為宣揚弘法以及推行人間佛教而努力?最近一直關注大師《貧僧有話要說》系列文章,從「我簡單的管理學」中找到了答案。與此同時,在讀大師文章時,我也想起以前打球和在職場上管理部屬的經歷。
秘訣一:包容,「無我」的核心價值。大師認為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心」,先要把自己的心管好,除了要合乎道德的做事原則以外,作為管理者,心裡應該想的是大眾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這樣別人才會歡喜跟隨,而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大師還說,「有」是有窮有盡,「無」才能無窮無盡。
記得以前工作的時候,碰到過許多不同風格的主管,後來自己也當了主管,我發現能夠受到部屬支持和跟隨的主管都是把團隊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自己的私利放在第一位。往往,這種主管帶領的團隊所表現出的向心力、凝聚力以及效率都非常出色,而且,同時,團隊成員對於自己工作的滿意度和成就感也會更高。
秘訣二:合作,「成就歸於大眾」。大師提到凡事要抱著「榮耀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的理念行事。所謂「光榮歸於佛陀」,指的是一切的光榮都是集體創作、仗佛光明而有。「成就歸於大眾」佛光山創辦的佛教事業,大師說這不是任何個人能力所及,一切都是全體大眾共成的。
這句話對我來說,有很多感觸。和大師一樣,我也喜歡籃球。籃球是一個團隊運動,需要每個人團結一心,一起努力,才會有好成績。日常練球時,要提高自己的球技;在比賽時,要與隊友通力合作,為了球隊共同的目標努力,所以,這就不再是為了自己在打球而已,還要為了隊友在打球。只有建立了這樣的關係,球隊才會真正的成功。而成功絕對不是偶然,也絕對不是任何一個人能夠做到的,一定是每位隊友的付出得來的。所以贏球時,成功自然要歸為每位隊友。一個團體和球隊是一樣的,成功絕不是個人或者少數人的,居於上位者一定要有「成就歸於大眾」的理念。這樣子,團隊才有凝聚力,永續發展。
大師自謙說自己沒有系統的學過管理學,大師也說:「有佛法就有辦法」,然而大師的管理哲學卻是多少佛法以及生活智慧所沉澱的精華。「簡單的管理學」?實在不簡單!
陳大謀(美國/德州大學工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