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婦小風景 天氣瓶
過年前,夜遊台南的神農街時,看見大學生販售自製的天氣瓶,它的組成是酒精和水,還有樟腦、氯化銨、硝酸鉀……等成分,說是隨著氣溫的高低變化,無論颱風或下雪,寒天或暖日,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結晶變化。
攜回北部後,果然經過一波低溫寒流便呈現羽狀結晶,像是微型的一片針葉林,且枝枒上掛著初雪一般晶透柔美,自成一個似有生命體般的生態,我和孩子新奇地觀察著,也更細微地體察氣溫的變化。
在一地居住久了,對於天氣的轉換已學會在短時間內掌握,譬如,西北邊海岸的雲層變多且暗,就知道稍晚要變天;原本從南方窗戶吹來的暖風忽然止息,但瞬間卻從北方窗戶呼呼來襲,是東北季風來報到了;漸漸地,望著雲霓形狀,也能預知幾千里外是否有颱風形成,氣象報告隨後也驗證;人的年齡經驗日日堆疊,慢慢地也能有天氣瓶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