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曼青.〈 墨牡丹〉
釋文:何用臙脂畫牡丹。尚強賢兄粲正。庚戌仲夏。曼髯寫意。
圖/黃議震
文與圖/黃議震
「曼青詩人墨書畫冊,古拙跌宕,出之自然,雖與天池、雪个相近,乃能吸其精髓,棄其糟粕,年僅二十餘,進之不已,必成大家。」這是一九二六年,時年八十三高齡的吳昌碩題鄭曼青《 甲子畫冊 》(註❶)中的一段,對於當年二十五歲的鄭曼青作了人生預言。
一九二五年鄭曼青得蔡元培推介,執教於國立暨南大學,並因見重於吳昌碩、朱古微,而任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國畫系主任,鄭並延聘張善子、張大千、馬公愚等人為教席,此時鄭曼青,年僅二十四。
二十七歲,從太極拳宗師楊澄甫習拳而得傳付。至二十九歲時,與黃賓虹等創辦中國文藝學院,任副院長。隔年,辭一切教職,躋身江南大儒錢名山門下,攻經、子,凡三年。由是詩、書、畫,皆一洗民初綺靡纖巧積習,離形寫意,漸塑自家簡、拙面貌,卓然而成一大家,也應驗了吳昌碩的慧眼,更成為日後踏進官邸的墊腳石。
在中研院出版的 《 熊丸先生訪問紀錄 》中,談到了鄭曼青教授宋美齡書畫始末,「夫人學了三四年後,畫境已相當高,連鄭曼青也認為夫人畫得不錯。然而外面的人都不相信,認為夫人的畫一定是鄭曼青捉的刀。」這些話也傳到宋美齡耳裡,於是為西席的鄭曼青建議宋美齡在教師節那天宴請張大千、黃君璧、高逸鴻、邵幼軒、孫多慈等名家餐敘,飯後再當場揮毫,便可闢謠。
「那天飯後,夫人便建議大家共同合作一幅畫,因為實在難得,大家便請夫人先開頭。夫人在宣紙上畫了一棵松樹,大家看後都呆了,因為松樹在國畫中實在不容易畫好,但夫人那棵松樹確實畫得很好……從那以後,再沒人敢說夫人的畫是鄭曼青代的筆,因為大家都親眼看到了。」這段記事很傳神的紀錄了鄭曼青為宋美齡設計的細膩身段,並展現鄭對宋的繪畫教育有成。
而在一九九六年國史館編印的《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五輯 》之「鄭曼青先生事略」中,也提及宋美齡向鄭曼青學畫一事。
鄭曼青在水墨中的厚、重、拙、大,是很不易的成就。其在技法上的「用水」,最令人感到生意盎然,在點染皴擦之間都能洞察「墨彩中流動的水韻」(註❷),畫成而猶溼,令人折服。而宋美齡所畫的牡丹、芙蓉、蘭草厚拙,很得鄭的神韻而雍容。
在「七友畫會重要活動展覽年表」裡,有宋美齡邀請鄭曼青、彭醇士等人赴官邸雅集,「談繪畫理論與技法,並合作花卉數幅」等記載。而鄭曼青參與的七友畫會展覽中亦能見到宋美齡觀展的身影,足見不易許人的宋美齡對鄭之重視、對繪事之深好。
但令人費解的是,在鄭氏去世後的《鄭曼青先生哀思錄》中,通書從遺像、總統題額、輓聯、輓詩、誄文……到致送賻儀台銜,均查無蔣夫人具名致意的隻言片語,直至夫人二○○三年以一○六歲高齡離世,皆不見遲來的悼念,不知夫人是否因養成於西方教育,結習根深,一時疏忽,忘卻「師恩為大」?或是視書畫僅為餘事?
註解:
❶《甲子畫冊》為鄭曼青畫於一九二四年,時二十三歲;後於一九二六年請吳昌碩及蔡元培題跋,時二十五歲。
❷「墨彩中流動的水韻」一語,出自姚夢谷在《曼青書畫集》序中,此語對鄭畫體會真是鞭辟入裡,故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