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藝術與宗教 讓人遠離憂鬱

劉新圓(台北市/博士生) |2005.10.05
395觀看次
字級

近年來「憂鬱症」變成了熱門話題。由於心理疾病就診的科別為「精神病科」,民眾過去難免會聯想到「神經病」,不敢就醫或者不敢讓人知道,但這幾年因許多罹患憂鬱症的知名人士現身說法,國人逐漸不再以憂鬱症為恥,而願意以健康的態度去面對它,這樣的風氣對幫助患者走出陰釐應該是有助益的。

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如此,倪敏然的自殺告訴我們,痊癒的人也可能復發,甚至走上不歸路;精神科名醫的自殺給社會的衝擊更大,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是,既然心理醫生連自己都無法醫好,怎麼醫好別人?其次,由於媒體曾報導該醫師可能醫德有問題,無論是否屬實,總不免影響人們對心理醫師的信任。

無論有沒有這些報導,個人仍覺得,現代醫學在心理疾病的療效是很有限的。就以憂鬱症來說,雖然有些人是天生如此,但絕大部分是受到外界刺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為何有人可以活得快快樂樂,有人卻終日愁眉不展呢?個性固然是主因,但人生觀、價值觀更會左右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而看法正面與否會直接影響心情的好壞,所以自古以來人們總希望找「大師」指點迷津,一旦困惑排解,打開了心中的死結,那麼所有的不快樂就煙消雲散,從這個角度來看,孔子、耶穌、釋迦牟尼等都可說是大眾的心理治療師,因為生命中一旦有了堅定的信仰與精神的倚靠,無論遭逢任何大災大難,都可以得到內心的安定。

心理醫師能不能擔任「大師」的角色呢?這是頗堪懷疑的。「大師」的養成有賴生命的歷練及過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必須有悲天憫人的襟懷與高尚的品德,但是心理醫師在專業養成的過程中,面對心理疾病總不免像生理疾病一樣,把焦點放在「症狀」上,所以很多醫師只能開些藥物暫時減輕病人的身體痛苦,至於心理上的病因,只能靠病人自己,這樣的治療方式只是治標;此外,國內的醫學教育對品德要求不足,早已為人詬病,倘使病人必須把內心最私密、脆弱的部分攤在醫師面前,而醫師卻不能讓人百分之百信任,甚至利用這種醫病關係圖私利,則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這就是為何國內求神問卜的風氣仍盛的主因。國人多半不習慣就醫、不太信任醫師,就去請民間的「大師」指點,雖然可能求得一時的心安,但是就怕有些冒充「大師」的人,招搖撞騙、歛財歛色,比壞醫師更可惡。

其實世上有一些歷代大師留下來的智慧結晶,直接碰觸生命的根本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分憂、解惑,那就是哲學、藝術與宗教。哲學啟發我們探索生命的本質,藝術幫助我們體驗生命的美感,宗教指引我們實踐生命的價值,這些應是生命教育當中最重要的課題,可惜被過分追求功利的社會嚴重忽略了,就因為普遍缺乏對生命深刻的反省,所以短視近利,也就難以超脫逆境。

「預防勝於治療」是醫學的至理名言,身體健康是如此,心理健康更是如此,與其強調如何對抗憂鬱,不如平時就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就像小病可以刺激抗體一樣,如果覺得世界上沒有完全可靠的大師,那麼就去接觸哲學、藝術與宗教吧!此外,憂傷來臨時別急著趕走它,好好跟它相處,或許更能增加生命深度,也更懂關懷與體諒別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