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的聖嬰現象造成印度四十年來最嚴重乾旱;亞洲其他地區也發生乾旱,上圖為當年中國大陸重慶市郊區農民在乾裂的田地工作。下圖為印度西北部阿姆利則市的孩子用容器挑水。
圖/路透、法新社
二○○九年的聖嬰現象造成印度四十年來最嚴重乾旱;亞洲其他地區也發生乾旱,上圖為當年中國大陸重慶市郊區農民在乾裂的田地工作。下圖為印度西北部阿姆利則市的孩子用容器挑水。
圖/路透、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太平洋盆地的三大氣象機構終於一致同意,「聖嬰」現象已再次降臨。
澳洲氣象局十二日加入美國氣候預測中心及日本氣象廳的行列,宣布赤道太平洋海面溫度已經夠高,海上的大氣也有足夠強烈的反應,意味「聖嬰」現象已經開始。
不過這聽起來倒像是老消息了,因為自二○一三年,人們就開始高談「聖嬰」,研究人員和媒體不斷警告太平洋氣溫會暖化,全球天氣模式將跟著改變。
人們的焦慮可以理解,因為「聖嬰」實在是個大麻煩。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的報告,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三年的「聖嬰」被視為在南美及澳洲等地引發連串乾旱、野火和水災的禍首,造成近二千人死亡,財物損失高達八十億美元。
NOAA並估計,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的聖嬰讓美國付出一百億美元經濟代價,許多農場作物不是枯萎就是被大水淹沒;消費者為了取暖的燃油支出則減少二十二億美元。
另一個困擾是,預測模型陷入前所未見的氣候亂象而無所適從;大部分太平洋地區去年氣溫都高於平常,但海上的大氣卻未出現應有的反應。美國科羅拉多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傑出科學家崔伯斯說,以過往太平洋統計數據作分析依據的氣象預測模型「遭蒙蔽」,「因為我們陷於前所未見的情況,有點像雙聖嬰」。
即使澳洲、美國和日本都同意聖嬰已經出現,但澳洲氣象廳十二日說,聖嬰目前處於初步階段;日本氣象廳則說聖嬰去年夏天就已開始,只是在入冬後減弱,「如今可能重新轉強」,並持續到北半球的秋天。美國氣候預測中心三月說,聖嬰現象始自今年二月。
「聖嬰」一詞源自一百多年前,南美洲秘魯和厄瓜多漁民用以稱呼耶誕節前後秘魯附近海域海溫異常偏暖的現象。當赤道太平洋附近三個月移動平均的海溫指標連續五個月比平均值高攝氏零點五度時,就是一般通稱的聖嬰現象。聖嬰現象最容易出現在冬季,主要發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會導致全球各地氣候異常,帶來經濟上的嚴重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