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伊斯蘭文明具備幾何構圖概念,比西方早了五百年。美國研究發現,十三世紀的伊斯蘭磁磚就有星形與多邊形紋飾,到十五世紀更出現十角形等多邊形圖紋。
相關論文發表在二十二日出刊的「科學」期刊,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物理研究所華裔博士生陸述義與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史坦哈德。
許多中世紀伊斯蘭建築牆面磁磚綴有結合星形與多邊形的圖紋,還搭配繁複線條。研究人員普遍認為,中世紀的藝匠是藉直尺與羅盤創造出磁磚表面的紋飾。陸述義等人發現,早在十三世紀前,伊斯蘭藝匠就開始用多邊形磁磚拼貼出這類所謂的girih紋飾,這種紋飾較先前的更有效率而精準,「使伊斯蘭世界在數學和設計上出現重大突破」。
論文指出,到十五世紀,伊斯蘭磁磚圖紋種類變得很複雜,出現不少當代數學家稱為準晶設計,這些馬賽克圖形由五種多邊形構成,包括十角形、五角形、菱形、六角形與三角形。
這些多邊形紋飾顯示中世紀伊斯蘭的數學與設計已十分先進,才得以無窮盡地創造各種圖形而不重複,而且圖形各邊對稱,比例完美。在西方,這種幾何拼構成圖形的概念直到一九七○年代才由英國數學家彭羅斯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