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錯解「清淨」的意義,也狹隘地定調「清修」的風格。也曾認為佛光山過於熱鬧,也像社會上許多人批評大師。
直到親近了善知識,讓我感受到甚深的愛與溫暖,體會出菩薩自行苦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而予眾生歡喜為令入佛智,我才愈來愈驚嘆星雲大師的浩心與大智。
我們處在社會中,但常常用錯了心而讓自己格格不入,太多的自我意識、人我判斷、利益計較;太多的格與格,把自己的心與情感框閉了起來,到最後框在房間的格子裡,及電腦、手機格子裡。
大師說「貧僧自幼有一個性格,不喜歡一對一的來往,不喜歡個人獨居,喜歡過團體生活。」這句話如叩鐘喚醒人心。
「我在眾中,眾中有我」意韻深遠,是大愛與和諧,是付出與承擔。因為心有眾生,結緣眾生,聚集來了眾生的力量,成就了眾生的大因緣。
星雲大師視凡有益身心淨化作用的團體活動均為「共修」,正是相應了世尊在金剛會上所說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以呼應人心的情感關懷,及融入現代生活的活動接引眾生,植養眾生善根,成就眾生德業、道業,普及了佛教,讓正法輪轉、相傳。
大師合眾人之力成就佛光山分布於世界的三百多個道場,及讓人如入佛國的「佛陀紀念館」,這一切讓人感佩讚嘆大師的道力、願力,及為眾生的福善。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