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衛福部食藥署昨公布國內藥品短缺統計,高居缺藥第一名的是抗生素老藥「青黴素(盤尼西林)」,全靠醫院自行專案進口,首當其衝的靠注射長效型盤尼西林治療的梅毒患者,常跑遍多家醫院卻「一針難求」。食藥署不諱言,國內缺藥通報案件四年暴增十倍,到去年共累計一百二十八件,主因是「健保砍價」,凸顯生產門檻及健保給付不敷成本。
食藥署昨天舉辦一○四年「藥品短缺國際研討會」,邀集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澳洲、馬來西亞、印度等主管機關、醫院及產業協會代表來台,分別就缺藥政策、醫院缺藥控管與替代藥原則等項目,進行交流研討。
統計顯示,國內缺藥排行榜前三名為「抗生素青黴素(盤尼西林)」、「外用製劑(皮膚藥膏、眼藥膏)」以及「抗癌藥物」,若以劑型區分,缺藥情況最多的為「注射類藥物」,其次才是「固體藥物」與「眼藥膏」。食藥署藥品組組長劉麗玲強調,台灣缺藥情形與國外差不多,都以技術門檻高的「注射類藥物」為最大宗。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羅一鈞直指,因為健保核價太低,沒人願意代理,使得在國外不虞匱乏的抗生素老藥「盤尼西林」,在台灣卻「一針難求」,業者形同放棄台灣這塊市場。去年雖一度有便宜藥進口,但過不了多久,隨即斷貨。
羅一鈞說,盤尼西林歷史悠久,為一周施打一次的長效劑型,主要用於治療「梅毒」,短效劑型則常用於治療心內膜炎、鉤端螺旋體感染等。以梅毒為例,台大醫院目前都靠專案進口,供應尚稱充足,不過並非每家醫院都願意進藥,因此有些病人恐怕打不到。
劉麗玲說,近年來因國際藥品原物料短缺、製造廠設施老舊,導致藥品供需多變,藥品短缺問題日漸浮現,加上因健保藥價調整,國內的確有不少藥「缺的比國外兇」。食藥署已透過協調機制,對可能產生缺藥的品項,評估替代藥品、公告短缺訊息,及徵求廠商製造、輸入,加上專案進口,盡力維護病患用藥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