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相心造】石隙中的野百合——劉光勇
圖/林耀堂
文/林耀堂
醫院裡的「加護病房」一直是最能體現孝親的地方。當家中的長者走入生命的最後階段,被送進加護病房醫治的時候,家屬除了短暫開放探視的時間之外,也不能跑遠,只能待在外面漫長等待,有的踱來踱去、有的誦經禱告,一般人通常只能束手乾著急……
三十五年前我認識劉光勇,就是在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加護病房門口,那是我生命最晦暗的一段日子。
爸爸三番兩次住進加護病房,當年單身的我辭去工作,負擔起全職的照料責任,少者四五天,多者一兩周,我總在病房外待命。同一時期劉光勇的母親也在加護病房內掙扎,我們因此變成朋友。
初見到劉光勇時,他的右手裝著一個金屬的義肢,左腳有輕微的小兒麻痺,但是臉上卻充滿陽光般的開闊爽朗。
相熟之後,有一次我問起他的手。他說:「國中畢業那年,在台中打工不小心被機具碾到…… 」我聽得心驚膽顫,他卻邊說邊笑,我嚴正的問他:「你不難過嗎?」他笑嘻嘻地說:「難過過了,就面對啊!不然要怎樣?」
劉光勇是他父親七十歲時出生的小兒子,十三歲時父親就過世了。他母親往生之後幾年,覺得在台灣已無任何牽掛,就偕妻子到美國闖天下。兩個人赤手空拳在異地開餐廳,也育養了一個兒子。
當年我也曾到美國德州的達拉斯城去探訪過他,只見他一個人在廚房中擔任大廚的角色,克服身體的肢障,同時開兩鍋做菜,動作一點也不輸給雙手健全的人;後來,他又移居到加拿大的蒙特婁,生意亦做得有聲有色;最近十年,他又遷回美國定居舊金山。
有將近二十幾年的時間,我與劉光勇失去聯絡,雖然有時也會想到他,但從未想過有一天還會再見到面。料想不到,兩周之前,一通電話傳來他的聲音,電話中他語調輕快地說回到台灣了,想與我見面。
當我在台北車站再見到他時,他的面容並無多大改變,但是腿力已大不如前。他一向倚靠右腳支撐行走,但右腳近年開始出現「後小兒麻痺」的病癥,加上他原先就不良的左腳,現在兩腳都快失去力氣。
看到光勇上下樓梯舉步維艱的情況,我心裡難過不已;不過他氣色依舊爽朗,說起這些年的奮鬥,也一樣暢快無怨。他說:「還好,還能走回來看看家鄉,見見老友;再過幾年,恐怕就不能走了。」依然是那付「來了,就面對」的帥勁。
記得當年他曾經帶我走入霧社深山,在河谷碎石砂地上我看過一片野生的台灣百合,朵朵都盛放地迎向陽光。想來劉光勇在逆境中的奮鬥,真像極了那野地的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