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在閉館四個月後,大陸南京雲錦博物館新館十九日免費開放。色彩絢麗的寶貝太多,包括大幅雲錦作品《九邊圖》、十多件龍袍複製品,數不清的傳世雲錦珍品,還有「鎮館之寶」—織了十三年、僅重四十九點五克的國寶級文物複製品素紗襌衣,揉起來如雞蛋大,可裝入火柴盒,精妙絕倫令人稱奇。
一九七二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兩件素紗襌衣,據說是丞相夫人辛追之物,屬大陸國家一級文物,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一,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襌衣用紗料製成,因無顏色、沒襯裡,出土譴冊稱其為素紗襌衣。素紗絲縷極細,分重四十八克、四十九克,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足見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高度發展。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繚綾〉中寫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舖白煙花簇霜。」詠誦這詩句,以為詩中那飄渺如霧般輕盈,晶瑩如水般剔透繚綾的描寫,不過是詩人的藝術誇張。直至聞名於世的馬王堆漢墓兩件素紗襌衣出土,證實詩人的描寫並非憑想像誇張而作,而是據實形象化的描寫。
素紗襌衣正如古人形容的「輕紗薄如空」,其質地及紡織技術都讓現代人稱奇。南京雲錦研究所所長王寶林表示,這可不是西漢的防曬衣,素紗襌衣是罩在衣服外面穿著的,「透過紗衣,女主人的錦衣、金銀首飾若隱若現,襯托出朦朧美。」
控制體重 幫蠶寶寶瘦身
湖南省博物館委託南京雲錦研究所複製這件總重四十九克的素紗襌衣。但該研究所複製出來的第一件素紗襌衣的重量超過八十克。研究後找到答案,現在蠶寶寶比幾千年前的要肥胖許多,吐出來的絲較粗、較重。專家著手研究一種特殊的食料餵養蠶,控制蠶寶寶的個頭,使用蠶退化後產生的病蠶絲,才能達到輕薄透的效果,終於織成一件四十九點五克的仿真素紗襌衣,這一研究竟耗費專家們十三年的心血。
據了解,素紗襌衣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其經密度一般每公分為五十八根至六十四根,緯密度每公分就有四十根至五十根紗,密度較稀疏,孔眼裡充滿織物的表面,所以紗的質地非常輕薄,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一點兒都不誇張。這也就是為什麼素紗襌衣如此輕薄的原因。
王寶林說,由於這件素紗襌衣比較嬌嫩,需要冷光源、防蟲防蛀防潮,一直壓在箱底,從未拿出來展出過,「這是第一次和公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