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希諴
「台北的醫生叫我們回去討論以後要不要急救?」末期病人劉先生的女兒,無助的詢問護理師王小姐。
「妳回台中老家商量了嗎?」
「沒有,我不敢跟我媽講。因為每次都是我陪我爸,去台北看病。」
「時間不多了,我去跟劉媽媽講。」王護理師跟劉家很熟。
隔天王護理師跟我說:
「台北的醫師,老早就請劉小姐,要跟家人討論要不要急救,表示已經到癌症末期,劉小姐回家後,竟然一直沒有動作,讓時間流逝。」
「病人他知道疾病的進展嗎?家人要不要急救及接受安寧療護?」
「病人好像不知道,現在全家一團慌亂,又看著健康一直惡化,越來越虛弱、不能自主--」
「劉太太說:面對真實的病情,比面對死亡還要心驚膽戰。」
「更別提家人,有沒有勇氣提出:大家來開家庭會議,討論是否考慮安寧療護?」
「其實,可以跟診療的醫師說:醫師,可否請您跟病人,說明目前的病情?我們家人都會陪同。」
「沒錯,另外,也可直接請求醫師,幫忙召開病人的家庭會議。」
「醫師願意嗎?」
「大部分的醫師都非常樂意,因為告知病情,是醫師的義務。」
「醫師都有宣誓過,以病人為中心,尤其事關生死,醫師大部分都樂意,能讓病人與家屬,得到『生死兩相安、生死兩無憾。』」
「但是,當時那位醫師,並沒有提到要開家庭會議啊?」
「因為家屬沒有提出來啊。」
「為什麼醫師不乾脆主動召開家庭會議?」
「你以為民眾都是醫師說了算?」
「一方面要求醫師,幫忙告知病情,或主持家庭會議,進行病情告知及未來醫療方向諮商;另一方面,民眾也必須要多集安寧療護的相關資訊,以備不時之需。」
「可是民眾一般都不愛談到『死』啊?」
「都快死了,還不談死?難道要等到死後,再談死?那很有可能無法準備善終!」
「求人不如求己,天助自助,平時就要多充實安寧療護相關資訊,到時候才能幫自己以及親朋好友,求得善終啊。」
(作者為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