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的剩女族群,其產生原因牽涉到政府的計畫生育政策、農村人口往都市流動、還有傳統的嫁高娶低觀念……等,最常被提到的是中國男女比例不均。
無論就影視作品還是婚戀產品,似乎都是以女性為主要目標群,因此有人認為,女多男少是造成剩女現象的主因。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根據中國二○一一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數據,在三十歲以下的全國人口中,男性要比女性多二千萬!既然整體數量上男多於女,為何一眾女性仍苦無選擇對象呢?主要原因可能出在傳統的「嫁高娶低」觀念。
二○一三年時,英國BBC新聞網曾經就中國社會的「低娶」現象做過報導,內容提到「中國的男性更喜歡『低娶』,所謂的低,包括年齡和教育程度。」即傳統社會所說「娶媳要娶低,嫁女要嫁高」的觀念。
有網民將其歸納為「婚嫁ABCD理論」:將男女依照婚戀市場價值高低分成ABCD四級,A男在男子主義作祟下,不會娶同級的A女,而會選不如自己的B女,B女也願意嫁給條件更好的A男。依此類推下去,B男與C女,C男與D女,那麼剩下了最低端的D男和最高端的A女,便成了當今的剩男、剩女。
標籤化的剩女形象
無論男女婚戀困難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如今剩男剩女的確是中國社會的一大特徵,從電視台的影視作品可見一斑。
在眾多剩女戲劇中,最常見的主軸是「勇敢追愛」,如經典剩女戲劇代表《我叫金三順》,女主角三順既不漂亮也不苗條,事業愛情兩失意卻終獲幸福,比童話更童話的劇情不知羨煞多少女人。而大陸本土的電視劇也出現剩女劇熱潮,一年內即播出了《大女當嫁》、《晚婚》、《剩女的代價》等數部都會愛情劇。
雖然剩女劇幾乎部部賣座,但是女主角的優良條件和過於夢幻的劇情走向,也讓網友感慨:「這哪裡是剩女啟示錄?對於很多剩女來說,只能是白日夢而已。」影視作品裡的剩女,被剩下來的原因,常常只是因為那些特定形象並不符合男性主流的審美要求,諸如「外貌不佳」的金三順、「工作狂」單無雙、「不溫柔」的程又青、或是「對愛情要求過於複雜」的黃小仙。總之,在劇中傳遞的價值觀不外乎兩個,一是剩女是悲慘的,二是剩女最終要找到對象才會幸福,這些價值觀,在大眾媒體中也被反覆強調,營造出一個時代女人們的集體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