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寧
如果你是個不會說華語的老外,在台灣生活容易嗎?我兩個外國朋友的經驗完全不相同。
密契是兒子的澳洲朋友。年前,他一個人搭機來台灣旅遊,選擇的方式是騎腳踏車環島。
來我家前,他已經以一個星期的時間用租來的腳踏車完成環島壯舉。「好玩嗎?」對我們的問話,他給了十分肯定的答案,還告訴我們:台灣會說英語的人到處都是。
真的嗎?我們都很懷疑。他卻表示,他遇到的人多半都能溝通,即使「說」不通,也可以用比手畫腳達到目的。
密契說,他還遇到不少英語非常流利的人。像有一次在台東找不到地方住宿,他就彎進一間派出所詢問,沒想到警員英文相當流利,而且那位員警不僅開車帶他去背包客住宿的地方,還一路跟他聊了許久,讓他非常開心。
住在潭子的理查,則是娶了台灣老婆,然後搬來「依親」的英國人。
住了幾年後,理查已經可以說上幾句國語,但他會的詞句有限,多半時候還是得靠英語溝通。
理查說,有一回他獨自一人在彰化一家超商拿了包微波食物,但食物包裝上全是中文,他看不懂,只好拿去問店員。有趣的是店員抬頭看見是個老外,立刻倒抽一口冷氣,一面擺手一面連聲說:「NO,NO,NO!」他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就遭到拒絕。
店員不肯跟他說,他只好找正在店裡的一位男士請問。可是,用英文問了幾次:「請問這是牛肉或是雞肉?」對方都聽不懂,無奈之下,只好把雙手一夾一放,發出咕咕聲,這下對方才恍然大悟,告訴他不是雞肉,同時還捏起鼻子發出豬叫聲,他才曉得原來裡面是豬肉!
還有一次,理查去搭火車時,前面擠了一堆或看書、或滑手機的中學生。他先是輕聲用中文說了句 「不好意思」,但根本沒人理會。眼看時間快到了,他只好很大聲地說「不好意思」。這下,所有人都看見他了,立刻像摩西分開紅海一樣分出條路,這才及時趕上車。
「我實在沒習慣用手或肩膀去擠人,也不習慣大聲喊叫,可是實在沒辦法……」說這話時,理查直搖頭。
密契認為台灣很友善,會英文的人也多,理查卻只同意友善,至於英文,他笑:住在台灣最好還是要會中文!
(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