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國中小學生英語雙峰現象的問題,台北市將推出「國中小創新教學英語實驗計畫─兩班三組教學模式」,將兩個班級的學生依程度分成三組來上課。
若以因材施教的觀點來看,將學生依學習能力與程度分組來授課,可以擺脫過往為顧及教學進度,而不得不捨棄後段學生學習權益的做法。
當然它也有必須面臨的難題,像是要施行兩班三組教學,勢必得同時動用到三名英文教師,對於學校的英文課務安排是很大的挑戰。
家長能否捨棄「面子問題」,尤其被編排在「待加強組」的學生家長,在心態上是否能接受?此做法立意雖佳,卻極有可能在意識之爭下,被批評為是「變相的能力分班」,這些都是在推行上必須加以克服的難題。
為避免後段生淪為「陪讀」與「鴨子聽雷」的下場,分程度教學,進度與節奏會變得更具有彈性,教師也更能聚焦於學生學習不足處,使教學成效達最大化,對教學者與受教者來說,是最能營造出雙贏的策略。
李學(嘉義市/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