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武鄉立圖書館邀請三位超過八十歲的紋手耆老,一同分享紋手文化的時代背景與文化意涵。圖/林良齊
【本報屏東訊】泰武鄉立圖書館於昨日舉辦「聽vuvu說故事」活動,邀請三位超過八十歲的紋手耆老一同分享,訴說紋手文化的時代背景與文化意涵。(排灣族語,老人與小孩都是vuvu)。
排灣族紋手的歷史超過百年,當時用的是二根針刺,以鍋爐的灰定色,為族人來紋手,結疤時再用龍葵消炎和潤色,紋手傷痕的恢復期則需一個月。隨著紋手耆老凋零,該項文化逐漸凋零。
泰武鄉長邱登星指出,紋手除了能代表一個人的生命、地位與階級外,更具歷史意義。擔任族語翻譯紀錄的邱霄鳳表示,紋手是將一個人的系譜、階級用圖片的方式紋上去,因為排灣族沒有文字,就用圖案來紀錄歷史。
她說,不是每個族民都可以紋手,「紋手的不是部落的頭目,就是勇士」,同時將每個人的責任、義務及部落管理的方式透過紋手來紀錄。部落想藉由vuvu把時空背景拉回日據時代,甚至更早以前,以證明當時排灣族就有社會分工。另紋手也將男女結婚所需要的聘金紋上去,下聘則依照所擁有的山川、河流來衡量,每個階級有不一樣的圖案。
泰武圖書館在四日舉行「從紋手看社會秩序」及九日「從紋手看傳統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