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應多用腦、多運動、養成思考與執行「手腦並用」的習慣,「從現在開始為老做準備」。圖為宜蘭不老節,銀髮族一展才藝圓夢。圖/羅建旺
【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年輕人苦,老年人也苦。」台灣人口十五年間老化速度堪稱世界第一,找出因應之道迫在眉梢。《人間福報》創報十五周年,與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及中油合作舉辦「松柏公益演講」,盼人們重視高齡議題,人間福報總主筆柴松林表示:「了解未來趨勢就不必然悲苦。」首場講座四月一日登場,邀請人間福報發行人心定和尚,演講「老就是寶」,廣邀民眾共同尋找生命的何去何從,迎向樂活人生。
「對於高齡化,台灣準備嚴重不足,你相信嗎?」台灣社會運動先驅柴松林提及高齡議題,憂心忡忡指出媒體報導多著墨在「少子化」,然而人口結構改變終將導致高齡化。柴松林指出,十九世紀德國首相俾斯麥首創社會保險年金制度,透過風險分擔達成社會穩定目標,提出世代互助及六十五歲以上為退休人口的觀念,「但當時活到六十五歲的人僅有百分之二。」
反觀台灣健康良好,社會秩序改善,意外死亡低,平均壽命超過六十五歲,卻延用六十五歲退休機制,甚至平均四十九歲就退出勞動市場,致年齡超過三十五歲就業困難,婦女則因家庭人口結構影響,半數未投入勞動市場,當百分之六十二老年人希望子女奉養,年輕人肩上沉重可想而知。
柴松林說,死了沒人知道的「無緣死」類型已占日本總死亡率十分之一,由於關係疏離、未得子女奉養的人口激增,許多人已登記往生要採隨意的「直葬」儀式。
「老是不能用任何代價反轉的過程,也是人類最大成就。」每個國家努力發展讓人快樂活著,但台灣並不快樂!台灣人壽命長,最後階段的生命品質卻不好,主因與失智和憂鬱有關,此外,自殺率全球第二、離婚率全球第四,是壓力過大所致。柴松林認為問題可以改善,例如多用腦、多運動、養成思考與執行「手腦並用」的習慣,最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為老做準備」。
講座免費入場,為鼓勵大眾參與,報名第一場及第二場前一百名聽眾可獲台北素食博覽會門票,報名可洽(○二)八七八七七八二八轉四一,林小姐,或以手機App於人間福報官網報名。場次及演講主題請參考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