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行非坐三昧,已說明從心念的未念、欲念、念、念已等四相分別心之生起,及根據六受而觀察四運心。「根據六受而觀察四運心」已說明六受,接著是觀察四運心。
了解心的生滅不斷,亦無停止的地方,總是持續著「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情而不得自在。滅則無此三受,滅則不離還滅的因果,此為二乘的態度。
至此為止所觀察的四運心,也就是與對象有關的心識作用的四種觀點,都是廣為眾生所認同,而且絕非正確的看法。其原因在於心識作用的對象,以及相關的感覺作用、乃至意識作用,都被視為實有的。
因此起慈悲心,行六度,才能克服無量劫以來頑固、持續的執著的心。以慈悲心為支柱的六度,其構造為何呢?如剛才所說,不管是對象、感受作用、認識器官等等,一切皆空、不可得為其內容。通過四運心的觀察,而了解一切皆空,即是菩薩的境界。
四運心還有更深一層的觀法。若觀四運心與虛空相等,雖與菩薩的觀法無異,但這是從佛的立場來觀,故與前面有別,並非通教的菩薩,而是通教佛的四運心。
與前面相比,對於空的體會更加徹底,從而能得到開悟的四種美德(常、樂、我、淨)。亦即得知空的真實相時,空是不變的,所以相關的美德是「常」的;知道空即能不受三界內的苦,故能得「樂」;從此不再造流轉六道的業,故能達到絕對不動的境界,此即「我」;從此不再被煩惱染污,所以是清「淨」的。
但觀察四運心而得知即空,並非此觀法的全部內容。一方面雖然見到空,另一方面卻又能見到種種四運心的相狀(十界),此即別教的內容。最後是四運心的究極形態,亦即等觀空、有兩邊。更詳細的說,因緣所成立的一切法並非有,亦非有,而是亦空亦有。正確地表示,即是空、有(假)、中三諦三者兼備。觀四運心時,得知一切諸法皆空、假、中,即能得到佛的知見。此方法亦適用於觀察聲、香、味、觸、法等五境相關的感受作用的內在構造。
綜合上述,是依據六受來說明六波羅蜜,從而教導非行非坐三昧的內在態度。亦即非行非坐三昧(也就是六波羅蜜)是一一根據六受來分解、觀察四運心,從而得知一切無非是三諦。(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