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佛學哲理 尤惠貞跨越難關

陳瑋全 |2015.03.18
2808觀看次
字級
尤惠貞教授 圖/記者邱麗玥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圖/記者邱麗玥

曾任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系主任,目前擔任學生事務長的尤惠貞教授,因為學佛而參加台大晨曦社,更因此到佛光山參加大專佛學夏令營,且皈依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結下三十多年的好因好緣。對她來說,哲學探索與佛教研修是她一生的信念與志向,更是她遭遇人生困境時真實而具體的指引。

中國哲學入門

佛研一生信念

畢業於花蓮女中,當時對哲學毫無概念的尤惠貞,依師長建議選擇學校填寫志願而進入台大哲學系;談起自己的學佛因緣,是在大二修讀中國哲學史時,課堂上老師所介紹的中國佛教思想特別引發她的興趣,尤其對佛陀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有深刻的感觸,從此哲學探索與佛教研修成為她一生的信念志向。也因此促使她加入台大佛學社團晨曦社,以期能更深入地了解佛教的教義與修持。

同年暑假,原本報名參加懺雲法師舉辦的大專齋戒學會,因故未能成行,轉而參加佛光山舉辦的大專佛學夏令營並皈依星雲大師;營隊結束後,與晨曦社的學長姐們留在山上圖書館協助整理圖書和調養身體,之後寒暑假就常常回佛光山幫忙,所結下的因緣迄今已三十多年。

共同讀經啟發

深入大乘起信

加入台大晨曦社的第二年,學長要求發心接引初基的學弟妹入門,尤惠貞自忖根基不夠深厚,因此與幾位晨曦社友開始認真研讀佛經;最早接觸的經典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每周共同讀經討論的體驗,對她往後的人生影響很大。另一方面,在哲學系也修讀了巴壺天老師的禪宗公案、葉阿月老師的唯識學與梵文、楊政河老師的華嚴、張瑞良老師的天台,及游祥洲老師的般若哲學等課程,更以「華嚴宗思想」為報考碩士班的專題科目。

尤惠貞後來修讀牟宗三先生講大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闡釋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是佛教傳衍的重要關鍵,並強調「成佛的可能性」在中國是非常核心的議題,也因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本具「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等如來藏思想在中國相當受歡迎。

緣於牟宗三的啟發,尤惠貞覺得《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對中國佛教發展的影響非常重大,其中所說的心真如門、心生滅門,與面臨成佛的必然性等皆是佛教界所重視的重要議題,促使她大學畢業後,繼續攻讀碩士班時,就以《大乘起信論》為研究方向。

撰寫碩士論文時,正逢東海哲學系創系,她先南下協助創系,隔年回台大繳交碩士論文後,再回東海大學任職,並開始教授印度哲學史與佛學概論。後來東海哲研所成立博士班,尤惠貞順利考取,並開始天台思想的相關研究。

置之死地後生

佛法幫助超越

在她就讀博士班時,有一段時間身體狀況很不好,曾經動過婦科手術,術後身體的復原情況並不理想,隔年更面臨再次開刀與否的抉擇。後來有個機緣接觸到椰子油自然療法,她選擇藉由排毒以期身體恢復健康;身高一六七的她,體重曾一度掉到四十公斤以下。

回憶起這段艱辛的療癒過程,尤惠貞覺得個人身心經歷了「置於死地而後生」的種種磨難與考驗。在生命最危急時,幫助最大的是她所學的哲學思想與佛教義理,尤其是牟先生所傳授的大乘佛學義理,般若中觀思想的蕩相遣執,以及天台宗強調時時圓觀當下一念心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特殊教觀,不斷地浮現在她的腦海,成為克服困難與超越限制之真實而具體的指引。(上)

學林菩提路

尤惠貞教授

台灣花蓮人,花蓮女中、台灣大學哲學系與哲學研究所碩士、東海大學哲學所博士。曾任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中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目前為南華大學學生事務長。

專長為大乘佛學、天台宗哲學、宗教比較研究、兩性哲學、身心療癒等。著有《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天台哲學與佛教實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