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於把「農曆」稱作「陰曆」,實際上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人們制定曆法的主要依據是太陽對於地球的運動和月球對於地球的運動。因為人們從地球上觀察天體,看到的是太陽和月亮的運動,所以稱為視運動。太陽做視運動,也就是說地球繞太陽運動一個周期,稱為一個回歸年,據現代天文測量等於三六五‧二四二二日。
月球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太陽的反射,當月亮朝太陽的一面正對著我們時,我們看到的是滿月,曆書上叫望;當月亮背光的一面對著我們時,我們看不到陽光,曆書上叫朔。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一個周期稱為一個朔望月,時間為二九‧五三○五九天。回歸年和朔望月是人們制定曆法的主要依據。
從古到今,人們制定了幾百種曆法,但不外乎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三類。
陰曆,又叫太陰曆。太陰是中國古代對月亮的稱呼。陰曆與陽曆不同,它是以月球的視運動為依據,採用的基本周期是朔望月。與太陽的運動沒有任何關係。
還有一種是陰陽曆,這種曆法要同時考察到太陽的視運動和月亮的視運動,把回歸年和朔望月並列為制定曆法的周期。回歸年和朔望月之間沒有公約數,可是又要使二者統一起來,就用了增設閏月的辦法。
中國的農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是以月亮的朔望為周期的,所以十五總是滿月,三十總是看不到月亮。可是中國的曆法又兼顧了回歸年,為了使回歸年的朔月之間統一起來,就有了閏月。於是,有的年份就有十三個月,如一九七九年農曆有兩個六月,一九八二年有兩個十月,一九九八年則有兩個五月,二○○六年有兩個七月。
如果不設閏月,陽曆與農曆就會差距逐年增大,過十六個農曆年,春節就會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度過。
中國農曆中有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與朔望月之間沒有一點關係,例如,一九八○年立秋在農曆六月二十七日,而一九八一年立秋則在七月八日,而今年的立秋在農曆六月八日。其實,二十四節氣,就是把太陽視運動的軌道分成有二十四等份,所以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中是基本不變的。
由此可見,中國的農曆是兼顧太陽的視運動和月亮的視運動,不是陰曆,而是陰陽曆。早在商朝,中國就採用了陰陽曆。中國採用的陰陽曆,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因此稱為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