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所謂「地」是指住地,「十地」是菩薩五十二階位的第四十一至五十位,已接近佛果:等覺位、妙覺位了,算是菩薩修行的最後衝刺。
〈十地品〉出現在八十卷本《華嚴經》的卷三十四,長達六卷,內容豐富而精采。因此歷史上皆認為《華嚴經》共三十九品,最重要者為其中兩品:〈十地品〉與〈入法界品〉。
本品係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請益,後者為大眾說十地法門。分別是:
一、歡喜地。是說菩薩能紹隆佛種、弘法度生、分證了佛陀的法身、相應了菩提,心生歡喜踴躍,故名。其中的經文:「佛子!菩薩起如是心,以大悲為首,智慧增上,善巧方便所攝,最上深心所持……」,道出了菩薩行之綱領。
二、離垢地。登此地的菩薩已離慳嫉破戒等垢穢,臻於清淨圓滿,故名。
三、發光地。菩薩登此地,有正法光明等加持,內心明淨發光,經文說「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故名。
四、焰慧地。菩薩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智慧如火燄一般熾盛,照亮了佛道,故名。
五、難勝地。菩薩了知聖諦、證悟空有不二,這是極難到達的階位,故名。
六、現前地。菩薩起大悲,不捨一切有情,徹悟諸法自性,此時無著智現前,故名。經文出現知名偈頌:「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把菩薩行與唯心思想作了聯結。
七、遠行地。菩薩安住在滅盡定中,雖示現生死,而恆住涅槃,彷彿成就長遠旅行,故名。前七地稱為有功用行(有自覺地精勤),第八地起方為無功用行(不自覺、自然隨順地精勤)。
八、不動地。菩薩安住如來的加持,內心如如不動、恆不退轉,入真如無分別智,故名。
九、善慧地。菩薩住於無礙智,作大法師,說無量法門,常以純善智慧開示眾生,故名。
十,法雲地。菩薩為真正法王子,證得大慈大悲,了知世界差別,遍身放光照十方世界,安住於法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