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春傳承母親的編織技藝,以月桃葉編織包包、筆筒、涼蓆等物品。圖/郭逸君
【本報桃園訊】高齡八十歲的奶奶潘秀春,傳承媽媽的編織技藝,六歲開始就學習用月桃葉做編織包,一編就是七十餘載,許多社區媽媽有感古早編織技藝失傳,爭相找她學編織,要把珍貴的編織手藝傳承下來。
「以前是因為窮,要手提包、要涼蓆,都只能自己編。」潘秀春說,家中務農,收入來源不穩定,農餘時母親都會用月桃葉編包包,「我的書包也是媽媽編的,背去學校還會被笑家裡窮!」
由於月桃葉韌性佳,用來編織手提包相當耐重不易壞,也不怕潑水,裝農作物、家中雜物收納等,都十分好用,還可以編成草蓆,「這種草蓆不僅冬暖夏涼,還會散發淡淡的月桃葉香!」
潘秀春自己種植月桃葉,葉梗經曝曬軟化葉片纖維後,就可一片片剝下來,作為編織包的材料,剩下的月桃葉可以包肉粽,月桃嫩心可以切段煮湯,「可以說整棵月桃都不浪費。」
編織包象徵著農業時代珍惜物資、不浪費的古早心,現在不僅潘秀春自己的子女都承襲了精湛的編織技術,周圍社區、學校也都請她來上課,潘秀春說,「想學的人我都願意教,希望這種古早技藝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