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經濟找回正義與活力的朱敬一。圖/天下雜誌
文/朱敬一
台灣推動自由化、國際化成績如何呢?台灣、韓國相比,開放程度如何呢?最近韓國努力與歐盟、美國、中國大陸簽FTA。透過十一個FTA的簽署,韓國的確爭取到比台灣優惠的出口關稅。台灣需要突圍,跟上FTA大浪也是必須。
但若以國內市場開放度為指標,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最新關稅檔案,早在一九九五年就是WTO 創始國的韓國,二○一一年實質平均關稅率為百分之六點八, 遠高於二十一世紀才入會的台灣百分之一點八。台灣幾乎所有產品都已列入開放清單,但韓國開放項目只有百分之九十四。
當然,世貿組織的數字沒有計入韓國因為FTA而做的降稅,但即使以關稅收入除以進口金額為指標,韓國實質關稅稅率在二○一一年接近百分之一點七,也遠較台灣一點一六百分之為高。在世界經濟論壇、美國傳統基金會評比,台灣自由度都比韓國高。
再看看歐盟之例:君不見,歐盟諸國開放自由程度極高;如果自由化、國際化真是解救經濟的靈丹妙藥,那麼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希臘諸國就不會有今天的慘狀。再看看台灣自己:目前除了兩岸人貨有諸多管制,究竟還有什麼不自由的市場?兩岸經貿問題是該面對,但是那就是特殊的兩岸議題,與自由不自由、國際不國際無關。
我常做一個比喻:自由化、國際化不能算是經濟政策,就像「放牛吃草」不能算是教育政策一樣。有些人以為,自由化國際化、開放競爭,廠商就會找到他們最有利的方向,政府不必多做其他。簡單地說,「唯市場開放論」者認為,經濟政策應該要「產業中立」,政府只要開放市場,不必再有產業政策。
可是這個說法投射到推動簽署FTA的情境,就顯然矛盾。看看韓國:當他們四處加簽FTA時,一心一意所想,當然是他們的汽車、時尚成衣,這不是產業針對性是什麼?當老美與外國談FTA時,三不五時就提到豬肉、牛肉、玉米,這不是產業針對性是什麼?當紐西蘭與他國談自由貿易時,又何嘗不是想推銷其奇異果等農畜產品,這不是產業針對性是什麼?所以簡單地說,自由化、國際化所主張的開放市場,應該是與產業戰略、產業政策分不開的。可惜的是,台灣政府在推服貿、貨貿時只會說「再不簽,紡織、機械產業就會競爭不過韓國」,但這只是消極論述,與積極的產業戰略截然不同。
所謂的積極論述,就是要回答「我們想利用自由化、國際化這個手段,達成什麼經濟與產業目標」這個問題。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接受《天下雜誌》訪問對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發言比許多財經官員講得都清楚。台灣目前確實該推國際醫療產業,而為了消除國人對國際醫療可能會對醫療資源衝擊的疑慮,確實該有國際醫療示範區。但這是衛福部為醫療產業該做的事,也該提出推動國際醫療產業的論述,這與自由化、國際化本身無關。台灣也確實該推動農產加值、認證、包裝,創造十四億華人的食品加工產業。但是同理,這是農委會該做的事,也需要示範以消外界疑慮;這也與自由化國際化無關。
把這些東西全部塞進一部自由經濟示範區法案,就模糊了原本的產業發展目的,當然也就模糊了以示範區「驅疑」的論述基礎,只剩下「自由化、國際化」的鸚鵡口號。(本文作者為中央研院院士,行政院政務委員與國科會主委,著有【找回台灣經濟正義與活力】)
經濟4個解方
1.兩岸經貿問題是政治問題,不能簡化為自由化、國際化問題。
2.全球化不能迴避,但是簽FTA並不是經濟萬靈丹。
3.胡亂降稅無法吸引投資,反而拉大貧富差距,製造社會對立。
4.整天喊「自由化、國際化」背後卻沒有積極產業論述,是無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