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小百科】《華嚴經》的「十回向」
文/曹郁美
「回向」的梵語是 parīnāma,回、迴二字通用,直截地說回向即「轉向」,若以現代語詞來說「分享」亦甚好。總之,它有兩種解釋:
一、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轉(分享)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所謂「上回下向」是也。經典中常見「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指追求無上正覺之道,普及於一切眾生之意。
二、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這是著重於超度亡者,幫助他脫離苦海,步入佛道,有「做功德」義。
明顯地,第一種意涵較符合大乘菩薩行,第二種較狹義,但亦甚重要,畢竟對眾生而言生死是大事。
中國佛教在朝暮課誦或法會結束時必讀誦回向文,最常見者是「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出於《法華經.化城喻品》);或是「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唐.善導大師撰),是誦經拜懺者心目中終極之心願。
了解以上「回向」意涵,再讀《華嚴經》的「十回向品」,就不難理解了。
十回向是指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中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出現在《華嚴經》八十卷本的卷二十三起,由金剛幢菩薩述出,分別是:
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攝,救護一切眾生,怨親平等。
二、不壞回向。於三寶所得不壞之信,令眾生獲得善利。
三、等一切諸佛回向。等同三世佛,不著生死,不離菩提而修之。
四、至一切處回向。菩薩遍至一切三寶乃至眾生之處,以作供養利益。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菩薩隨喜一切無盡善根,回向而作佛事。
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即使布施頭目腦隨,菩薩亦隨順眾生、堅固善根,毫無戀惜。
七、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即令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捨心,增長成就三世佛種。
八、真如相回向。菩薩發心遍滿一切處,無有邊際。譬如真如,真實為性。
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以無著無縛解脫心,修普賢業,得法光明。
十、入法界無量回向。菩薩修習一切無盡善根,具等法界無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