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樹王 積財富於大自然裡 文/陳芳毓 圖/雲道咖啡提供 |2015.02.15 語音朗讀 346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肖楠是木材行老闆們最推薦的樹種。 種樹後必須立刻澆水,讓樹苗盆栽的土與山土結合。 「不砍伐、不買賣、不留子」的三不原則,便是要確保即使賴桑過世,財產也不會被領出,還能繼續定存於大自然,不斷生「利息」。 「不砍伐、不買賣、不留子」的三不原則,便是要確保即使賴桑過世,財產也不會被領出,還能繼續定存於大自然,不斷生「利息」。 常常上山看神木、埋藏種樹想法十多年的賴桑,其實從來沒有種過樹。 買下的第一塊山,垃圾清完後,站在一片黃沙滾滾的光禿山坡上,他不禁發呆了。「到底要種什麼樹呢?」 他想起,做運輸時,經常幫木材行將一根根三十公尺以上的珍貴樹材,一車一車地運往台中港輸出外銷。一想到這,罪惡感就油然而生,「原來,這麼多樹的生命終結了,我竟是幫兇……」 他決定要把做貨運十七年間運走的那些樹,種回來。 他去到台灣中部木材集散地豐原,一家一家地詢問木材行老闆:「我要去山上種樹,種什麼好?」 問了二、三十間,每個人的回答都很類似,不脫肖楠、牛樟、檜木、五葉松、山櫻花等幾種,這些都是台灣的本土樹種。其中最多人提起的,就是肖楠。 「少年仔我沒騙你,肖楠給他種下去就對啦!」 「肖楠?什麼是肖楠?」當時的賴桑,一頭霧水。 台灣肖楠是台灣特有種,分布在中、北台灣海拔一千公尺左右的山區,最高可達五十公尺,相當於十六層樓高,屬於柏科,外表乍看有些像檜木,但葉片扁平像鱗片。每年春天來臨,每一撮蒼綠的老葉末端就會伸出一小截翠綠的鱗片,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肖楠的木材是淡金色,俗稱「黃肉仔」。紋理細緻,散發著淡淡香氣,也不受白蟻蠹蛀,所以常用來製作佛桌、佛珠,雕刻神像,很受木材行喜愛。 了解過後,他決定從台灣種肖楠種起。「好,買了!」賴桑大筆一揮,第一批價值數十萬的千百株樹苗,就送進了林場。 由於賴桑的土地四周都被果園包圍,附近土地生態早已破壞,缺乏水源。要把樹種回這片光禿禿的土地,缺水,是立即面臨的另一大挑戰。 照顧樹苗 無微不至 一株三十公分高的樹苗剛種下土的前三個月,是存活的關鍵期。由於根不夠深,淺層土地所含的水分又不夠,只能靠人工澆水來補充。要澆到土地濕透、甚至濕軟的地步,樹苗盆栽所帶的土才能與土地完全結合,結合後,根才能開始向外伸展。否則,盆土原有的水分反而會被旁邊的乾土吸走,樹苗死得更快。因此,樹種到哪兒,水管就得牽到哪兒。就像給新生兒餵奶一樣,得一棵一棵、定時定量地細心餵。 水若是沒跟上,冬天還能撐幾天,夏天一熱,不到一周樹就開始枯萎。闊葉樹的葉子會先垂軟無力,還容易及時警覺;但針葉樹會直接變黃,那代表樹幹、樹枝都已經乾透,就算立刻大量澆水,也回天乏術了。 儘管山上有泉水,但得建水塔、拉水管、開節點,需要一筆工程資金,才能將水引導到每一棵樹旁。為了種好樹,賴桑沒有一丁點猶豫,「好,牽了!」現在整座山上,彎彎曲曲牽了長達四十公里的水管,就相當於台北到桃園的距離。 但這樣還是不夠。 由於樹苗容易因風吹雨打而彎折受損,所以還得在旁邊插上一根管子,將它固定起來。這根管子有竹枝做的,也有鍍鋅的錏管。前者一根四十元,後者因為不會腐壞生鏽,價格加倍,一根八十元。賴桑的兒子賴建忠暱稱頂端塗了紅漆的錏管是「小紅頭」。林場裡至少有八萬枝「小紅頭」,總共要六百四十萬元。 賴桑常開玩笑說,種樹沒啥大學問,「吃飽、挖坑、種樹」而已。但細看每一個步驟,買地、買樹苗、牽水管、插錏管、除草、工人薪資,每一筆都是錢。 但賴桑慢不下來,也不想慢。有些人花錢保守,用多少才買多少,但賴桑不是。樹苗、錏管一買,動輒都是十萬、百萬起跳。 「種樹不能等啊!錢可以晚兩年還,樹晚兩年種,就慢了!」賴桑認為,門外漢如他,只能靠快做、快問。 要有捨,才有得! 對於金錢,賴桑的想法不只超脫,更近乎極端。一般人是有餘裕才做善事,賴桑卻是沒錢也想辦法做,毫不手軟。有一次,賴桑與妻子在路上遇到一個化緣的和尚,他立刻就從皮夾裡掏出一張千元大鈔,放進對方的缽中。另一次則因為沒有千元大鈔,「只」放了五百元大鈔。 妻子立刻偷偷把他拉到一邊,「你自己也沒錢,捐個一百元,意思意思就好了啊!」賴桑卻正色回答:「要有捨,才有得!」 至於大錢,對賴桑的意義更彷彿只是個數字。「富的極致境界就是『貧』。財產超過一億後,講『錢』就沒有意義了。超過一億後,我就開始追求貧窮了,」賴桑這段話的意思是,台灣人常說「富不過三代」,這一代留下了財富,下一代也往往守不住。與其絞盡腦汁思考要留下什麼傳家豪宅或寶物,不如主動「追求貧窮」,甚至要「做到負債才行!」 而「不砍伐、不買賣、不留子」的三不原則,便是要確保即使賴桑過世,財產也不會被領出,還能繼續定存於大自然,不斷生「利息」。 問賴桑,誰給了他如此特殊的金錢觀?他搖搖頭,接著說起了他的「偶像」——不是企業家或環保專家,而是前行政院長孫運璿。 他記得,民國六○年代,時任交通部長的孫運璿,規畫十大建設中的中山高速公路,為了替財政拮据的國家省錢,只蓋了兩線道。後來台灣快速發展,人口急速成長,不得不再度動工拓寬為三線道。為此,孫運璿公開向全國人民道歉。 直到九十二歲過世,這位重建全台灣電力、交通等基礎建設的政治家,一生兩袖清風,身後沒有留下任何房產。「我也是這種個性,正直做人,勤懇做事,」賴桑豎起大拇指:「這才是男人的格局!」 無論是一條貫穿台灣的主要道路,或三十萬棵森林大軍,都已經在台灣的土地上留下明顯印記。 (摘自《賴桑的千年之約》,遠見雜誌出版) 作者簡介 陳芳毓 政治大學新聞系、英國史特林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媒體管理研究所畢業。曾任《經理人月刊》主編,專訪超過60位領導品牌及上市櫃公司CEO。現任《遠見雜誌》副主編兼教育人才組召集人。著有《王品不可思議》、《愈賣愈輕鬆》等書。 前一篇文章 只有現在的你能創造未來 下一篇文章 記錄自然 是畫畫課還是觀察課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4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5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6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07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8如是說2025.05.0709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10【創作花園】揮出信心2025.05.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認識身體】臭皮囊【透視親子關係】在責任和歉疚感之間【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投向媒體】避免更多受害者【畫中有話】具象化我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功利性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