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波的美牛進口問題,再度叩關。這次,政府明定六項部位,以正面表列方式開放進口。這種做法雖然清楚明確,但重點是,在開放進口的同時,相關單位也要嚴格把關,不能以全民的健康為代價。
從二○○三年開始,進口美牛就成為國內敏感話題,除涉及食品安全、中美貿易、區域經濟之外,更大一部分是國內長期存在的藍綠惡鬥。一塊餐桌上的牛肉,在台灣竟然有如此複雜的糾纏,也具體而微的反映了台灣近二十年之所以內耗不前。
第一波美牛爭議在扁政府時代,當時因美牛出現狂牛症疑慮而被禁止進口。扁政府末期,美牛又出現瘦肉精問題,再度被未開放進口。直到當時,美牛進口大致仍設定在食安議題的領域,未牽扯上太多非食安因素。但到了馬政府時代,美牛進口爭議升高,成為藍綠對立惡鬥的第一個指標。
馬政府第一任期內,提出美牛進口,一方面是平衡中美貿易,但更大的作用,是改善及加強中美關係,並以此為加入各自由貿易協訂的敲門磚。從大格局來說,馬政府的策略並沒有錯。問題是,府院關係不佳,執政黨的重大法案無一能在立法院順利過關,甚至有藍委暗助綠營,陣前倒戈的情形發生。加上美牛含瘦肉精是事實(有些是瘦肉精中最毒的一種),即使行政院祭出「三管五卡」措施,仍無法消除民眾疑慮,加上反對黨的刻意操作,美牛竟成為馬政府的施政毒藥。
在一片爭議聲中,有若干盲點,贊成美牛進口的一方沒有說清楚,反對進口的一方則有意忽略。美國一年生產一億頭牛,但只有個位數的牛隻染病,這樣的風險其實很低。又如,依據世貿組織(WTO)有關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協定,進口國有權利到出口國進行查廠,在海關抽驗與退運;這種種措施都是進口國的有利武器,可用來保障國民健康。換言之,只要政府落實各種措施,善用合法的國際授權工具,美牛爭議並沒有那麼嚴重,也並非無解。
但我們也要提醒政府,人民對政府的施政信心,主要來自政策的可行性與執行力,否則均屬空談。以最近決定開放進口的六項美牛雜來說,牛食道肌、血管、骨髓、頭骨肉、面頰肉、牛脂,雖然衛生福利部與農委會都認定不屬於嚴格禁止進口的「內臟、腦、眼睛、頭骨、脊髓、絞肉」六大項;但不需要專家認定也知道,頭骨肉、面頰肉與腦、眼睛等禁止部位極為接近,在宰殺過程中,如何確保不會因噴濺而被汙染,是政府首先要向社會說明清楚的。更正本清源的做法,則是要求美國的屠宰場與出口商必須具結保證宰殺過程的合法與供貨品質。
二年前,台灣在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後,有條件開放了美牛進口,也換到美國免簽證。這一波再開放六項,背後很重要的目標是能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這一步對台灣在經濟區域中的發展極為重要。政府更應有周全的準備與把關,以兼顧國家利益與民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