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救海洋 救自己

 |2015.02.11
1581觀看次
字級

大家多少了解保麗龍、塑膠品的危害,卻少有人知道海洋早已被嚴重汙染。亞航客機失聯第三天,發現客機殘骸與乘客遺體,還有許多白色細小碎片。這些小碎片很多是保麗龍、塑膠品。今年三月搜尋失蹤馬航時,南印度洋出現漂浮物,一度使工作人員誤認為找到殘骸,結果卻是垃圾。

環流區是海洋中海水漩渦式流動的區域,容易聚集垃圾形成「垃圾帶」,其中最多是塑膠品;五大環流區位於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南大西洋、北大西洋和印度洋。

「數量巨大的垃圾,會對搜索工作造成阻礙。」海洋學家說:「即使衛星圖像擁有相對高的分辨率,人造物體的碎片也會讓你困惑。」漂浮海面的垃圾有五分之四來自陸地,遺棄在海灘或經由河流或雨水溝流入海。研究顯示,較大型的塑膠垃圾通常會出現在海岸周圍,但離岸愈遠愈會被分解成微粒。

跨國科學家團隊發表研究指出,全球海面有多達八成八被塑膠殘骸占領,五大副熱帶環流區約有五兆多件塑膠垃圾,重達二十七萬公噸,如以每輛垃圾車裝載七公噸計算,約可裝滿三萬八千五百輛垃圾車。

五兆多件塑膠垃圾中,百分之九十二都是小物體,是經過日曬,海浪衝擊,海中生物啃咬等「粉碎機」分解而成。這些「微粒塑膠」可數百年不腐,未來數十年還會再加劇。科學家擔心,對海洋生物與食物鏈的衝擊恐將日增。

近年科學家頻頻警告,塑膠垃圾造成海鳥、海中哺乳動物誤食而死,對海洋生態系統傷害很大;此外,塑膠垃圾含有的多氯聯苯和DDT,也在分解時進入海洋生物食物鏈中,被海中生物吃下後吸收。

美國科學家調查小塑膠垃圾,發現數量少得令人震驚。研究者發現了三點五萬噸小碎片,但他們原估計會找到數百萬噸。比起洋面不堪入目的景象,小塑膠垃圾正在消失,絕不是好消息。它們可能被掃入更深的海裡,或已被海洋生物吞食。

塑膠垃圾體積愈來愈小,海中生物一張口就被大量吸入。由於大魚吃小魚,大型魚類的體內毒物更多,這些汙染物會在食物鏈中逐級放大。人類吃海鮮,也間接吃下了多氯聯苯等有毒物質。

美國洛杉磯「五大環流研究中心」也致力於減少海中塑膠垃圾量,但解決海中問題,還是得從源頭的陸上做起。

紐約市早已通過法案,限售聚苯乙烯製造的保麗龍。紐約市考慮,如果無法做到回收,循環使用,否則將禁用。舊金山、西雅圖、聖荷西和波特蘭已限制使用保麗龍容器。英國蘇格蘭二○一一年建造了世界第五座「垃圾橋」,用回收廢塑膠為原料,不但堅固且可無限重製。

台灣已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工業局資料顯示,二○一二年台灣廢物處理公司總營收為六百五十八億台幣,十年前則為二百四十九億,回收企業從一百多家發展到兩千多家。在減用保麗龍、塑膠的同時,把廢棄物變「黃金」,更能增加誘因,保護環境,並可創造新經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