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鼓勵讀報教育的聲音很多,有學日本到鄉下推廣讀報,也有實際到城鄉推動,如《國語日報》在前社長馮季眉努力下,曾經與國小教學現場結合,推動閱讀報紙活動。
《人間福報》也推動了「雙園讀報教育」,目標鎖定學生,不但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率,也增添學生投稿寫作的動機,一舉兩得。
誠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調查發現:孩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報頻率正相關。報紙內容主要有兩大區塊:新聞與副刊。
讀報的功能是吸收新聞資訊,讀者經由閱讀、吸收、理解、判斷過程,得到第一手的資訊。
儘管現在資訊傳播速度很快,有手機有LINE,滑動一下就可得到資訊。然而新聞需要思考、判斷,才能正確理解。滑手機只是節省時間,沒有時間咀嚼思考,就無法得知正確資訊。
記者大多訓練有素,所取得的新聞快又精準,但電視媒體整日二十四小時播出來的不是新聞,而是「舊聞」。
有時會根據報紙刊登的新聞,找現場、找人訪談,或找名嘴評論,這哪裡算是「新聞」?
副刊從書寫生活大小事,到時事感懷,乃至較為專業的文化評論,在在都是提升閱讀理解力的機會。
報紙副刊走上輕、薄、短、小,迎合速食文化口味,然而不論篇幅長短、敘事大小,所有文章都有助觀察社會,了解庶民生活脈動。
副刊是作家心靈沉澱的反映,給讀者思考空間。鼓勵大家閱讀副刊,百利無一害。
一份報紙刊載了政治、社會、體育、文教新聞,讀者一頁頁翻閱,透過標題得知有哪些訊息,對感興趣的話題再深入閱讀。是全面了解、又能深入體會國家社會大事的好途徑。
上網看新聞並不是如此,網路上已作好新聞分類,當你點入某一類新聞,立即跑出來各家新聞媒體對此事件的報導,看到的新聞大同小異,花費許多時間,所得到的新聞資料只有那幾則。無意間忽略了其他事件。
表面上看來上網得到訊息快,其實是一種速食文化,說穿了也是偏食文化,所得到的資訊不夠周延。
閱讀報紙益處,網路無法取代。培養學童讀報習慣,大人要以身作則,多讀報紙,而不是天天低頭滑手機,這是家長和教師應注意的。
王基倫(台北市/台師大國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