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教授/博
今年(二○一五)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可以想見,中國大陸各界將熱烈舉辦不同形式的慶祝或追悼活動。至於台灣方面,就現下社會風向觀之,類似節慶恐怕已不會激起太大漣漪。
這場攸關近代中國命運的戰爭係從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正式掀開序幕,霎時間整個神州大地硝煙瀰漫,生靈塗炭,猶如人間煉獄,不過隨著戰事的擴大,也促成了傾軋中的黨派政治勢力凝聚出聯合抗日的共識。八年烽火歲月,中日雙方都投入大量軍隊,戰鬥激烈,死傷枕藉;期間因日本軍國主義者喪心病狂,竟於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發動太平洋戰爭,迫使中國與美、英、蘇結成同盟國,對抗以日、德、義為成員的軸心國,此後的抗戰乃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軍力的強弱懸殊,使中國飽受摧殘。將士浴血奮戰,難免刀毀槍傷、捐軀沙場;而一般老百姓也日子難過,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被砲火波及或遭日軍凌虐而枉送性命,其餘為躲戰禍而顛沛流離、妻離子散的難民更不計其數!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發生於民國二十六年底,約有三十萬中國同胞遭到集體殺害!街頭上,民眾憤怒地唱著:「風在吼,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熱血沸騰的青年們,則紛紛走出校園,奔向前線,響應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誓為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主權而不惜拼死在疆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侵略者終於無條件投降,還給苦難的中國人民一個遲來的正義。
逝者已去,戰爭的倖存者也逐漸凋零。時間沖淡了仇恨,傷痛也會漸漸癒合,但史實昭彰,不容抹滅。
古人以歷史為鏡,蓋可以知興替也,後來者唯有正視前人的足跡,才能記取教訓,免蹈覆轍。然而,在近代史相關撰述中,卻出現大相逕庭的版本和解讀,其中有相當部分是違背真相、顛倒黑白的,實有必要加以澄清。大陸方面每年舉行抗戰紀念活動的目的之一,無非是要給當年拼死抵禦外侮的軍民同胞和他們的重大貢獻一個應有的歷史定位。
二戰期間的歐洲戰場也是烽火連天,其中納粹德國屠戮猶太人的手段尤其殘酷,留下舉世罵名。據統計,當時有六百萬猶太人死於納粹分子的冷血謀殺,其中包括一百萬名兒童和二百萬名婦女。今年一月二十七日是「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外,也是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七十周年紀念日,儀式上除了三百位慘案倖存者外,歐洲各國總統與王室成員都親自出席,表達哀悼並呼籲全球人民不可忘記戰爭的無情,重新學習對生命的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有關此一滅種大屠殺事件(Holocaust),西方文化出版界念茲在茲,光是以它為主要內容的紀錄片、電視劇或電影片就達數千件之多,文字記載更是俯拾可得,難以計數,所透露出的訊息充滿了對納粹種族主義劊子手的強烈控訴與譴責。以猶太族裔人士在西方世界的影響力來說,Holocaust大屠殺事件將持續透過強力傳播手段世世代代流傳下去,除了還原歷史真相之外,更讓當年被踐踏的六百萬條人命化為一座永世的警鐘,時時惕勵世人引為借鑑。
同為華裔民族一分子,台灣朝野社會人士居然對抗戰歷史「無感」,令人遺憾也不解。究其原因,是世代交替造成的認知斷層?抑或是受到「去中國化」政治潮流的影響?都值得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