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教授/博導)
執筆人:趙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教授/博
年前從上海返台,紮紮實實過了兩個月的「小確幸」生活。由於台北住處附近的紅磚道很適合散步,每天早上出門慢走一小時成了習慣,不但有益健康,也在大街小巷裡享受到貼近台灣社會的親切感。另外,為了充分利用剛到手的敬老悠遊卡,不時搭乘四通八達的捷運和公車各處遊覽,趁機關心一下平日足跡鮮至的角落。
沐浴在濃郁的鄉情裡誠然令人愉悅,但隨著日復一日的台北行腳也讓我深刻感受到中華民國首都的醜陋與雜亂的一面。如果國際間有市容評比的話,我相信台北市一定敬陪末座。從任何一處高地俯瞰市區,都會發覺市內的建築物欠缺整體規畫,大大小小座落其間宛如犬牙交錯,每一棟的高低、方位、色彩與風格設計大異其趣,完全沒有和諧的美感。記得一九八○年代我在洛杉磯籌辦美洲中國時報建廠事宜,經選定的廠址位於東區的聖蓋博市,該市曾為墨西哥人聚居之處,當地政府為了保持小鎮的原始風貌,規定所有新建築物採取數種特定的色彩,門窗也須通用拱門形式的設計,以形塑城鎮的一致性風貌。當地居民非但不覺得自由權受限,反而認同政府傳承地區文化的美意,尤其,如此精心營造的獨特景觀也連帶驅動了旅遊業的商機和刺激房地產的升值。
如果說台北市的整體容貌不堪非一日之寒,短期內無法通盤改善,那麼,隨處可見的違章建築強占公共空間、各式各樣的攤販據地為王、商店把桌椅貨品陳列在騎樓走道、修車洗車工人大喇喇地在人行道上日夜趕工,所共同累積而成的髒與亂,總是可以透過強力取締而立竿見影。至於身為市民的我們,更不該為了貪圖便利,而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與台北市的國際形象!
在交通方面,過去計程車被指為「都市交通之瘤」,不過,歷經一兩個世代之後,台灣的汽車文明已漸趨成熟,多數駕駛人都能保持行車秩序與禮儀。目前亟待改善的應該是滿街穿梭不斷的摩托車。根據統計,全台機車總數超過一千五百萬輛,平均每一百人擁有六十七台機車,每平方公里就有四百二十台,密度高居世界第一。顯然,機車的使用早已成為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機車之所以廣受國人喜愛,不外乎其具有輕巧、快捷、方便、經濟、好停車等優點,但每每看到摩托騎士無視於車水馬龍的交通狀況,快速蛇行其間的險狀,總為他們捏把冷汗;還有些居心不良的駕駛人故意拔掉消音器,放肆地伴著高分貝噪音飛馳而過,悍然不顧擾人清靜,更漠視旁人的咒罵連連。這些亂象俱非現代文明社會所應有,即便在今日大陸的城市裡也不多見。台北市是首善之區,也是台灣的櫥窗,縱然不能剝奪民眾騎乘機車的權利,但不妨嚴格限速,全面規定機車需在一定時速下行駛,既可保障行車安全,也能減緩噪音汙染。此外,若限制市區內只容許較安靜、低速的輕型電動機車駛入,也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歷任台北市長無不設法爭取大型國際性活動的主辦權,像是花博會、世大運、聽障奧運等,為的是要提高台北市的「能見度」,結果花了大錢卻成效有限,且民眾無感。我以為,與其勞民傷財高調舉辦嘉年華,不如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投注在整頓市容和改善交通上,更能抓住市民的心。最近美化街頭招牌的話題頗受關注,正反映出城市族群對居住環境惡質化的覺醒。
柯文哲市長上任後對台北市政提出不少創意,過年期間也看到他不辭勞累,親自執行忠孝橋拆除工程,日前還與社子居民協商重建計畫,可算是一位篤實踐履的父母官。但是,除了類此針對性、一次性的作為之外,我們更期待柯市長就長久性、不合時宜的舊制與積習施以大刀闊斧的變革,為台北市改頭換面,給市民煥然一新的感受,也讓我們的首都在國際上昂揚挺立,贏得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