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教授/博導)
執筆人:趙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教授/博
過去對內蒙古的印象不深,只有在教科書上看過這個地名,另外就剩下武俠小說裡一些片片斷斷的描述。直到七月上旬,一次難得的家庭旅遊,才讓我見識到大漠風情的真實樣貌,驚豔之餘,至今縈繞腦際,難以忘懷!
一九四五年外蒙古脫離秋海棠版圖,獨立建國,留下了「漠南四省」—寧夏、綏遠、熱河、察哈爾,是為內蒙古,其中寧夏在中共治下仍設省,其餘部分成為現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主要範疇。趁著暑假,一家三口分別從台北、上海、洛杉磯分頭前往北京,再轉機到呼倫貝爾市的海拉爾。從地圖上看去,北京到海拉爾只是一「小」段距離,實際卻超過一千三百公里,足足飛了兩小時。在之後的漫漫路途中,我們經由當地友人的解說,逐漸揭開內蒙的神祕面紗。
呼倫貝爾是自治區九個地籍市之一,以境內「呼倫」及「貝爾」二湖而得名,又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全市總面積二十六萬二千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島的七倍有餘!由於幅員遼闊,來訪的遊客,鎮日都在景點之間疾馳,我們在六天當中「長征」了三千五百公里的長路,到了景區也要下車步行好一陣子,每晚上床前,手腕上的計步器總是顯示出破表紀錄!原本暗暗擔心一家人的體力不濟,所幸在主人悉心周到的安排下,老小均安,且一路上大開眼界,廣增見聞,獲益非淺。
對於初履斯地的中原人士而言,內蒙古猶如世外桃源,一旦入境,就再也聞不到外界的氣息,所接觸到的都是純屬蒙古民族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遺風;放眼望去,盡是無邊無涯的大草原,和星羅棋布的牛羊、牧人和蒙古包,沒有一丁點兒現代工商業留下的痕跡。在地的居民雖然以漢人為多,卻承襲少數民族的傳統飲食、休閒、娛樂習慣,且樂此不疲,深以為榮,堪稱漢民族被異族「同化」的罕見例子。
內蒙人慣於在馬背上御風馳騁,下了馬則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面對遠方來的朋友,尤其慷慨熱忱,先圍上祈福的哈達,再奉上食物和水酒,宴席間主人與陪客一一起身獻唱,以娛嘉賓,他們爽直豪邁的作風,叫人不飲而醉。
當地傳唱的歌曲多為詞文優雅、音律高亢的民謠,內容則是對草原大地的深情呼喚,或是向父母親人表達感恩與思念。蒙籍作家席慕容女士寫的一首〈父親的草原 母親的河〉被譽為經典之作,幾乎人人都能朗朗上口。
最後兩天停留在大興安嶺側的阿爾山,一座典型的山城,也是溫泉之鄉,當地出產的礦泉水遠近馳名。
小小市鎮裡全是圓頂尖塔的俄式建築物,色彩鮮豔而風格獨特,宛如置身異域。周邊環繞著一個占地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家森林公園,讓小鎮顯得格外安詳寧謚,我們驅車而過,街道上幾無吵雜與喧嘩,只有三三兩兩、悠閒自得的居民漫步其間,看到他們把「小確幸」的感覺寫在布滿微笑的臉龐上,很難不讓人興起豔羨之情。
蒙古部落的形成,早在商周時代即見諸史籍,當時與匈奴、突厥、鮮卑等族群分據大漠南北,後統稱為蒙古族,因不時為逐水草而犯邊,成為中國歷朝的隱患;及至成吉思汗統一北疆,忽必烈入主中原,蒙古人一度稱霸於世;十四世紀中葉,被明太祖擊潰,大汗雄風即成過眼雲煙;民國前後,內蒙古地區屢經日寇、偽滿的侵擾,於一九四七年成為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
如今,草原之上依舊大旗招展,牛羊成群,蒙古包裡傳來陣陣和著馬頭琴韻的悠揚歌聲。趁著落日餘暉,一家人挨著可汗宮前鐵木真的神武雕像拍照留念,在臨別前抓住最後一抹歷史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