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二月四日,農曆甲午年十二月十六,既是習俗的尾牙,也是二十四節氣的立春。上午十時二十七分,準備搭機返家的大陸廈門導遊王青火,用微信發出了個人動態:「今天是立春,立春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立春決定一年的運勢,氣色影響一年…」幾分鐘後,他搭乘的班機起飛,沒過多久就墜毀在基隆河。王青火,結束了短短二十六歲的生命。
朋友們聲聲呼喚,提醒他周末要記得趕回家完成終身大事。這個二十六歲的小伙子,要迎接的不只是新年,還有新婚。然而這一切都成為泡影,他的未婚妻永遠等不到這位新郎,原本才要成立的新家庭,從此夢斷。而另一個家庭,出身基層的夜市囝仔廖建宗機師,在費盡全力閃過南港展覽館、捷運站、三軍總醫院這些人口稠密區後,最終隨著飛機的失事喪生,留下再也沒有爸爸的九歲獨子。
也在同一架班機上的老兵黃金順,高齡七十二,就在驚恐的生死一瞬間,他即時解開安全帶,並協助附近四名乘客脫困。他說,當年從大陸逃難來台,也碰上船難,這已是他人生第二度逃過死劫。要說這不是生死有命,也該是冥冥中有特殊的造化。對他而言,曾經走過多災多難的年代,應有與一般年輕人不同的感受。
這些小人物的遭遇,因空難事件,走入我們的視線。他們偶然地置身於同一場悲劇,在因緣錯轉下,成為我們每個人生命的導師。本來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是上至王公貴冑,下至販夫走卒,任何人都難逃的宿命。
但也正因如此,我們經常無感於這些尋常的世事,對真摯的人情不予珍惜,直到失去的那一刻才懊悔不已。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人類從歷史上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不會從歷史上得到任何教訓。」聽起來雖諷刺,卻饒有深意。
短短兩個月間,先是國際社會動盪不安,恐怖攻擊頻傳;又再國內發生飛機失事,同胞遇難。人們不禁感嘆:「原來我們離災難如此接近!」習於躁動謾罵的台灣社會,因此得到了一個沉澱反思的機會,這是我們不能錯過的寶貴一課,更是不幸中的大幸。
遺憾的是,網路上仍有許多人,發表挑動兩岸對立的言論,詛咒這次空難事件中的大陸旅客。這些網路「鄉民」雖然是極少數,但仇恨往往比愛更容易泛濫,整個社會都應該嚴正譴責。救難人員說,第一時間在失事現場,看到墜毀在基隆河中的座艙裡,漂著一堆人民幣及鳳梨酥,就知道有許多陸客受困其中。這一景象,同時也說明兩岸已從過去的兵戎相見,轉為頻繁的觀光及經貿往來。天災難防,切勿再無端掀起衝突,製造人禍。
成長於安定環境的人,往往輕視戰爭的可怕,只有在重大災難發生時,才稍能體會何謂家破人亡。空難過後,檢討飛安是當務之急,而消弭不必要的歧見與裂痕,更是台灣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