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機會成本」就是「捨得」 理性決定與人性化選擇

高希均 |2015.01.27
1485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經濟領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基本觀念。任何一個「機會」及「作為」都有「成本」及「代價」;「機會」掌握得好,「成本」就少;「作為」對,「回饋」自然就多。從這裡演繹出人類需做的各種理性選擇,如效率的提升、決策錯誤的減少、白吃午餐的避免。

十八世紀下半葉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國富論》,就是構建在機會成本、比較利益法則、一隻看不見的手等觀念上。二十餘年來自從認識星雲大師後,常從他的著作與佛理的解釋中,發現有很多中外相通的道理;很好的一個例證就是「捨得」。

粗淺的解釋,意謂只要有欲望,就患得失之心。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以有限的資源來滿足無盡的欲望,因此必須要依靠邊際效用遞減,外部經濟、交易成本、理性預期等原則來做決定。

東西方相通的一個理念就是「捨得」。「捨得」就是「機會成本」一個很好的詮釋及實踐。

「捨得」是一種機會的選擇,有捨才有得。捨是一種「減」,得是一種「加」。「捨」不一定是為了要「得」,但只要捨,得就會自然而來。患得患失,人人有之,如果處理恰當,是一種理性的平衡,也是煩惱的解脫。

捨得與付出意義相近。五年前美國一位醫生也是科學家的波斯特(Stephen Post),任教於凱斯西儲大學寫了一本受人推崇的書,直譯的書名是《為什麼美好的事發生在好人身上?》,稍加引伸,書名就可為《好人有好報》、《捨就是得》。

在他主持及其他多所大學所做的類似研究中發現,「選擇『付出』,會使人終生身心健康,這是有科學支持的忠告。」楊定一博士在中文序言中指出,無私的愛有益人類健康,他自己一直在資助及推廣這種研究。

對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而言,先人早就訓示後代子孫「好人有好報」。這種提示不再是迷信、神話或者善意的鼓勵,對默默做好事,從不企求回報的好人,這樣的科學發現,似乎是無關緊要的;正如有人捐款不是為了抵稅;對另外那些做了好事的人,果真科學也證明會有好報。

波斯特教授列舉十種表達「付出」與「愛心」的方法:讚頌、傳承、寬恕、勇氣、幽默、尊重、慈悲、忠誠、傾聽、創造。這些方法能將感激化為人性化的行動,幫助別人以及自己成長,樂觀積極,提升生命,找到價值,感同身受等。

西方學者提出的十個「付出」方法,與星雲大師提倡的「捨得」與「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相互呼應。

我常說,自己讀的是經濟、關心的是教育、嚮往的是和平。只要懂得機會成本,「和平紅利」就是最好的教材。如果放棄戰爭,贏得和平,本來要花天文數字的軍費就可移作和平用途,產生西方人提倡的「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

引證艾森豪將軍當總統時的一段話,來說明「捨」戰爭,「得」和平是多麼重要:「每一支造好的槍、每一艘下水的戰艦、每一枚發射的火箭,最後說來,都相當於對那些飢餓無糧者和寒冷無衣者的偷竊。窮兵黷武的世界,不僅只是消耗了錢財,也消耗了勞動者的汗水、科學家的才智,以及下一代的希望…這絕不是我們應有的生活方式。」

「機會成本」與「捨得」提供世人二個珍貴的思路,理性決定與人性化選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