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於桃園濱海的客家農村,從小被阿公阿婆帶大,由於阿公阿婆只會使用海陸腔客家話,因此我從小便必須用客家話與阿公阿婆交談,當阿公阿婆往生後,客家話於是成為我追尋「鄉愁」的一種途徑,「客家」種子一直在我內心深植著。
大學畢業後,正值客家運動開花結果之際,中央大學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個客家學院,我也有幸從八十二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順利成為全台第一個客家研究所研究生,我將童年的生活經驗,轉變成為一個可研究的對象,不僅開始回憶「鄉愁」,也讓我踏上了客家研究的旅程。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能夠努力於自己熱愛的事物上,由於客家研究蓬勃發展,給予我們這些客家學院研究生許多揮灑的空間。
於是從碩士班階段,我便開始關注各種客家議題,嘗試將論文投稿相關研討會,與客家前輩們進行學術切磋與交流。
在師長的指導之下,碩士班畢業後,我的論文甚至獲得學界的初步肯定,得以刊登於客家研究的學術期刊上。
取得碩士學位後,我也有幸進入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班就讀,雖然最後未能完成博士學業,但目前在高中教書的我,依舊關心客家社會的各項議題,並持續在客家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的工作,並進一步思考客家研究的未來發展。
客家研究的路途雖然辛苦,但它卻帶給我無比的精神糧食,客家研究將是我一生的志業。
廖經庭(桃園縣/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