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行非坐三昧,基於善的方面,在「四運心及方法」中,就「念已」來說,例如一個工作作完的人,在工作作完的那一瞬間,工作並不是歸零。同樣的,心的作用結束時,作用本身雖然無法再看到,卻不是無。因此所應觀察的相,就像工作剛結束的人一樣,還有殘餘的相可觀察,故「念已」也有應被觀察的相。
《大智度論》:「諸佛之所說,雖空亦不斷,相續亦非常,罪福亦不失。」這種講法與剛才所說相同,亦即心的四相是可以觀察的,故不能把它當作是「無」。
因此對於心念所起的種種善惡,皆不可執著。只是用自在的智慧,從四相的觀點來善加觀察心念,此即非行非坐三昧的方法之一。
2.根據六受而觀察四運心
此處以善行為中心,而說明非行非坐三昧的內在構造。善行雖有多種,此處僅以六波羅蜜來作說明,並就「六受」與「六作」來解釋何種形態,才值得被稱為六波羅蜜。其中「六受」以眼根為例,「六度」以布施波羅蜜為例,由於基本構圖很明確,所以其餘可以類推,不再重複。
眼根以物質作為對象來知覺時,眼的動作可以分為「未見、欲見、見、見已」四運心。四運心是無形的,同時也不是不可見的。一言以蔽之,即是不可得、無自性空的。能夠知覺對象的心,也絕對不是自己本身就能存在的,故也是空性的。觀察「眼識」與「所見的對象」,也不是單一實體的存在。
再就六識當中的意識來看,意識以「法」為對境而作用,故有「未緣、欲緣、緣、緣已」四運心。但觀察這四運心時,不管那一個都沒有實體,都是不可得。再看認識「法」的心,以及作為對境的「法」,兩者也都是空。以此類推,觀察六受的每一受無不是空性。
雖然如此,針對對象而作用的六種感受作用(六受),在現實中卻有種種態度,整理起來,從地獄至佛,可分為十種態度。
首先眼識看到對象後,就完全地執著,並且破壞了所受持的戒,此即導向地獄的態度。其次雖然執著現實的對象,卻裝作不是,此即餓鬼道的態度。其次不只執著對象,也執著自己,此即畜生的境界。與他人相競爭,並常以己為勝,此為阿修羅的境界。其次是自身具備了仁等五常、或五戒、十善等態度,此即人間、天界的領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