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有網友在部落格分享老一輩流傳的「醃肚臍」治針眼偏方,許多人讚說真的有效。不過眼科醫師認為沒有根據,仍建議民眾接受正規治療。
基隆長庚眼科主任孫啟欽表示,每個人的眼睛周圍都有金黃葡萄球菌,當麥氏腺(皮脂腺之一)發生阻塞,就會成為細菌溫床,導致眼瞼發炎,也就是俗稱針眼的「麥粒腫」,寶寶或老人都有可能有針眼。一般治療方式是用抗生素藥膏、藥水塗抹患處,嚴重患者須服藥,若發炎處有化膿,須切開排除。
康華診所中醫師張家蓓表示,針眼患者大部分是因常熬夜、飲食辛辣或生活環境不潔淨,讓脾臟或肝臟出了問題而造成;在中醫療法內,會針對脾經或肝經的穴位來治療。她日前就用貼灸,貼在一位不停長針眼的男嬰脾經、肝經位置,隔天寶寶針眼內的膿全部「爆」出來,清除後就能消腫。
張家蓓說,肚臍的神闕穴位屬於脾經的一環,鹽巴也有吸溼去水效果,醃肚臍對脾臟不佳的溼熱型針眼患者或許有效,但中醫也不會用醃肚臍來治針眼,仍建議民眾正規治療,根除膿根,不要讓針眼反覆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