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泰山」,形容地位、能力等穩定牢固如泰山一般,不可動搖。此由「安於泰山」演變而來,亦作「安若泰山」、「穩如泰山」。
典出《漢書.枚乘傳》〈上書諫吳王〉。枚乘是漢景帝時官員,擔任吳王的「郎中」。吳王劉濞對漢景帝劉啟心懷不滿,暗中聯絡楚王、趙王等陰謀反叛。
枚乘不同意劉濞的謀反,便上書勸諫:「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大意是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堆疊的雞蛋還要危險,比上青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吳王劉濞並不將枚乘的話當回事。之後,吳王劉濞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枚乘在此時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軍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叛軍,吳王劉濞被殺,這是後話。
此成語後被廣泛引用,如《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亮雖居虎口,安如泰山。」漢朝人焦延壽所撰《易林》也有「安如泰山,福祐屢臻」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