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所謂「依德立名」是指菩薩的名號皆與他的功德、願力有關,例如「觀音」尋聲救苦,「普賢」則是普遍、賢吉意。至於常啼菩薩(因眾生而悲泣)、常喜菩薩(時時發歡喜心)、不捨擔菩薩(負擔救度眾生重任而不停歇),讓人一望即知其意涵。故知佛菩薩的名號不只是稱呼與頭銜而已,它還有令人崇信、起敬的作用。
八十卷本《華嚴經》之結構共有七處九會,每一會都有會主(即主要人物、說法者),分別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法慧菩薩、功德林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藏菩薩、如來、普賢菩薩、如來。九會之中有七會的主角是菩薩,二會是如來,可見前者角色的吃重。
以第十六卷〈須彌頂上偈讚品〉為例,本會會主是法會菩薩,他先出場讚歎佛:「佛放淨光明,普見世導師,須彌山王頂,妙勝殿中住……」接著其他菩薩也接棒似的一一對佛發出稱仰讚歎的偈頌。這些菩薩的名號是:一切慧菩薩、勝慧菩薩、功德慧菩薩、精進慧菩薩、善慧菩薩、智慧菩薩、真實慧菩薩、無上慧菩薩、堅固慧菩薩。為什麼他們的名號都有個「慧」字?用現代語來說,他們是同一家族嗎?是「物以類聚」嗎?
另外在卷二十三也有同樣情形,本會會主是金剛幢菩薩,其餘菩薩是堅固幢、勇猛幢、光明幢、智幢、寶幢、精進幢、離垢幢、星宿幢、法幢。讀者是否注意到他們都有個「幢」字?這是為何?
通常父母親為新生兒命名或創業者為品牌命名,難免注入自己的期許與喜好。佛菩薩卻不然,觀音菩薩不會自己命名「觀音」,藥師如來也不會自稱「藥師」,這些名號都是眾生感戴之結果。若以佛教義理來說,名稱與符號是「假名施設」,屬方便法、世俗之必要,若是缺少了它,人我皆不方便。
上述《華嚴經》中以「慧」為名、以「幢」為名的菩薩,他們聚合在一起結集成莫大的力量,感召眾生前來參與華嚴盛宴,應是我們閱讀本經,思維菩薩「依德立名」應有的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