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手指心臟模型說明心房顫動。圖 /記者邱麗玥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心房顫動會造成約五倍腦中風風險,且復發率高,台北榮總研究團隊發現,口服抗凝血藥物可大幅下降約六成四中風風險,新型抗凝血藥物不需抽血監測藥物濃度,腦出血風險大為降低,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心臟學期刊。
台北榮總內科部主任陳適安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國內健保資料庫,有超過十八萬名未接受中風預防藥物的心房顫動患者,發現若病患合併多種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每年的中風率可高達百分之八。尤其,在年輕且無危險因子的心房顫動病患,每年中風率仍為西方國家兩倍左右。
北榮心臟內科主任邱春旺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心律不整,國內盛行率大約為百分之一,亦即全台灣約有二十三萬名心房顫動病患。一旦發生時,因為心房缺乏有效收縮,心房內血液流動不佳,血液極易凝結成血栓,一旦血栓隨著血流流到腦部,就會阻塞腦部血管,造成腦中風。
研究團隊成員、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指出,根據研究,心房顫動將會增加五倍腦中風風險,且復發率高。最有效預防方法,是服用口服抗凝血藥。
北榮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指出,傳統抗凝血藥物如華法林,病患需要時常接受抽血以監測藥物濃度,不但使用不便,最可怕是會增加腦出血風險。新型抗凝血藥物對亞洲人,不但效果好,安全性也高。針對高風險心房顫動患者,新型抗凝血藥已納入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