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小米與台灣原住民文化息息相關,不過卻逐漸失傳,年輕一輩甚至沒看過小米,一群東華大學學生自組「織羅小米力」團隊,在花蓮玉里的春日國小旁,開闢一塊小米田,帶領織羅部落的小學生下田種小米,收成後,還請部落耆老教導依照古法炊煮小米飯、小米粥,復興失傳的小米文化。
織羅小米力二○一一年創立,是東華學生自發性的組織,九位成員漢人、原住民都有,他們希望透過復育小米,傳承原住民文化。
團隊執行長、東華族群關係與文化系大四生林昱丞(馬耀),是來自織羅部落的阿美族青年,林昱丞說,台灣原住民舉凡豐年祭、器皿、語言、傳說禁忌,都與小米有關,不過受到外界影響,部落已不再種小米,而是改種水稻,讓慶祝(小米)豐收的豐年祭失去意義。
為找回失傳半世紀的小米文化,林昱丞不僅向部落耆老學習,他也想向下扎根,教育年輕一代,二○一三年團隊在織羅部落一塊十坪大的田,開始教隔壁春日國小學生種小米。
織羅小米力隊員徐筠茹說,這五十個小學生多來自阿美族,卻從沒見過小米種籽,小朋友一開始很興奮,小心翼翼地播種、澆水,除草時還為了分辨小米與雜草熱絡討論,「草梗上面如果有紅色,就是小米啦」,「這個葉子有毛,應該是小米」,讓學童上了寶貴的一課。
徐筠茹說,小米收成後,還請部落耆老來教他們如何煮小米飯、釀造小米酒,剩餘的小米,也設計成相關文創商品,包括有小米裝飾的項鍊、野菜明信片等,讓小米文化也透過文創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