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 結構物也有本性?~談結構物的自然頻率
圖/陳慧慈
地震工程 結構物也有本性?~談結構物的自然頻率
圖/陳慧慈
文與圖/陳慧慈
當地震發生後,長腳P與短腿S的賽跑就從震源開始,它們一路上所經過的地方,就會產生搖晃。你有去遊樂園搭乘海盜船的經驗嗎?地震波所造成的建築物或地表的搖晃就像海盜船一樣,以一個定點來回重複運動,我們稱之為振動或擺動;於地震中,地表的振動稱為地震,而結構物的振動則稱為受震反應。
談到振動就一定要介紹頻率和週期。頻率(f)是指每一秒鐘物體來回振動的次數,單位為赫茲(Hz);若一個物體的振動頻率是十赫茲,表示它在一秒鐘來回運動了十次。週期(T)則是指物體振動一次所需要的時間,單位為秒;像上述的例子,該物體的振動週期為零點一秒。你有沒有發現:週期乘以頻率(T×f)會等於1喔!
接著我們來玩一個單擺的遊戲。請將一支鉛筆的一端約五公分懸在書桌外,另一端用書本壓在桌面上。再拿一條細線一端綁上橡皮擦,另一端綁在鉛筆懸空的地方;接著向右輕微拉住橡皮擦,直到線與桌緣平行(圖一),把手放開,橡皮擦會來回振動。此時,橡皮擦是在沒有施加任何人為外力的情況下振動,稱為「自由振動」。
你可以改變細線的長度,重複前面的遊戲。你發現了什麼?對了,隨著長度的不同,橡皮擦擺動的頻率也不同;也就是說,物體於自由振動時,振動頻率只和本身的特性有關,所以又稱為「自然頻率」。
每個結構物建造完成後,就具有自己固有的自然頻率。除非你改變結構物的特性(例如違法加蓋或是擅自把牆面打掉等),否則自然頻率是不會改變的。我常說,結構物的自然頻率相當於人的本性,你認為呢?
最後,我們再來觀察一個現象。請將兩隻手放在一本書上(圖二),接著以前後推移的方式來回移動書本,你會發現,書本移動的速率會隨著你推移的速率而改變。你的動作可視為外力,因此手推動書本的速率就稱為「外力的頻率」。由此可發現,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它的振動頻率也會受到外力的頻率的影響。
經由前面的說明可知,地震工程專家於探討結構物的受震反應以及耐震性時,確切掌握結構物的自然頻率和地震波的頻率,可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