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慧慈
文與圖/陳慧慈
地震總是在突然間到來!當地面或房屋開始搖時,相信大家心裡就會感到不安,心裡想:搖還會變得更大嗎?會大到什麼程度?我需要採取行動嗎?大部分的時候,地震就在這一猜測與猶豫之中結束了;但是有時候,更大的晃動接續而來,讓你驚慌失措!「啊!要是地震可以預測,那該有多好啊!」就是這一個想法,如何能準確的預測地震,成為許多地震學家和業餘人士的努力目標。
回顧歷史,地震的預測大致上分為兩個方法。一個方法是利用過去的歷史資料,發揮想像力及運用統計分析後,發現某地的地震每隔幾年就會重複發生一次,並據以推測下一次同樣規模的地震會發生的時間。圖表是台灣嘉南地區過去發生規模大於七的地震時間,其間隔最短三十五年,最長八十一年,差別很大,真的很難正確知道會再發生的確切時間,一般僅能猜測。
另一個方法,就是大地震後常看到的新聞報導,有人會提到地震前發生了如水井的水位異常變動、有些動物出現異常行為,如蚯蚓等大量遷移等的現象,因此這一個方法被稱為前兆法。過去也有在一連串小地震之後,發生大地震的情形,所以一連串的小地震也有人認為是大地震的前兆。
過去以前述兩個預測法,真正預測到的地震次數是非常非常少。其中一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中國大陸的地震學家,經過長期的監測、觀察與動用龐大資源後,藉著一連串的小地震,在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上午判定中國東北遼寧省的海城市會發生大地震,於是發布臨震預報,並在寒冬中將民眾撤離到廣場,果然在晚上七時三十六分就發生了規模七點三的地震。雖然許多建築物遭到破壞,但是因為及早撤離人員,人命傷亡非常少,這的確帶給大家很大的鼓舞。遺憾的是,隔年造成二十四萬人的死亡的唐山大地震卻沒有被預測到。
作為一個地震工程研究者,我的看法是,即使預測地震可以像目前預測颱風一樣的精準,但建築物和土木構造物不具有耐震能力,雖然人命保住了,但是財產的損失對國家和社會仍然會造成嚴重的問題。所以從事地震工程研究,並將成果運用於興建具有良好抗震能力的建築物、土木構造物,以減少災害,這才是地震防災的不二法門。(本專欄結束)
台灣嘉南地區
規模大於7的地震周期
年 規模 時間
間隔(年)
1661 7.0
1711 7.0 50
1792 7.1 81
1862 7.0 70
1906 7.1 44
1941 7.1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