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華嚴經》雖然大部頭,但內容只有二類型,第一:佛與佛國;第二,菩薩行(包括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後者的篇幅高於前者,可知菩薩思想是《華嚴經》的精髓。可以這樣說,經中的佛出現不多(他遍布全經,但似隱似顯),菩薩則明顯而突出。若說佛是「總相」,那麼菩薩是「別相」,總、別畢竟不二。
菩薩,梵語 bodhi-sattva,譯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意譯是「覺有情」,意思是自己已覺悟(上求佛道),並助眾生覺悟(下化眾生),即「自覺、覺他」者。
說起菩薩思想的源頭,應屬部派晚期、大乘思想萌芽之時誕生的本生思想,大約公元一世紀前後。
本生,梵語 jātaka,意譯本起、本緣、本生譚、本生談,略稱「生」。因此《生經》即指《本生經》;乃九部經或十二部經之一。在今日的大正藏裡如欲閱讀本生故事,《六度集經.菩薩本生》、《菩薩本生鬘論》是不錯的選擇。
《本生經》主要記述釋迦佛於過去世受生為各種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薩道以及弟子們的前生事,以說故事的方式表現出來作為教育樹人的題材,其中許多故事有濃濃的因果報應色彩。最知名者應是世尊行菩薩道時之「割肉餵鷹」、「投身飼虎」;當今的敦煌二七五窟北壁的壁畫,就有四個來自《本生經》的捨身故事。
若欲完整地了解本生思想,可參見佛光山依淳法師的著作:《本生經的起源及其與開展》,出版單位:佛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