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老母親千叮萬囑,總要女孩家在月經期間,不但要忌生冷、不吃冰,更不能洗頭或受寒,以免日後留下頭痛、經痛等後遺症。但西方醫學,不一定完全支持上述論點,年輕一代的女孩,也常不注意保暖,因此生理期不舒服的情況相當普遍。
經痛,平常已夠惱人,萬一碰上天冷又濕寒的日子,不舒服的感覺更為明顯!其實,婦女朋友平常飲食就應注意少吃生冷油膩,冬天時再以熱敷方式幫助緩解經痛,就能逐漸改善體質,減少經痛的不適。
臨床上,的確有人「每次月經來的時候都會劇烈疼痛,痛起來打滾想哭,疼痛難耐。有時會想吐,吐到沒東西就吐膽汁,還會全身冒冷汗、發抖。」這種情況遇到天冷受寒時,情況更為難受。
經痛多半是因子宮劇烈收縮形成的抽筋感所致,但在每個人身上的症狀卻不盡相同。其中最常見的,是下腹部疼痛,如絞痛、腹脹、悶痛、隱隱作痛、下背部酸痛,還有噁心、嘔吐、拉肚子、頭痛、全身冒冷汗、發抖等情況。
中醫看經痛是內傷氣血、外受寒濕或情志所傷等原因引起,所謂「不通則痛」。女孩子常因過度勞累、情緒緊張或過食酸澀食物,導致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以月經排出困難,不通則痛。
中醫師徐瑋謙說,經痛是內傷氣血、外受寒濕或情志所傷等原因引起,所謂「不通則痛」。女孩子常因過度勞累、情緒緊張或過食酸澀食物,導致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以月經排出困難,不通則痛。
經痛另一主因是常飲食生冷之物、久臥溼地或經期涉水、淋雨、吃冰、洗冷水澡,使子宮受寒;血遇寒則凝,經血受阻滯而作痛。身體過虛或大病、久病,氣血不足、經血運行無力,也可能造成經痛。
一般說來,經痛一到三天就會緩解,若持續痛上好幾天,就要擔心是否有其他生理性的疾病。中醫師建議,冬天要預防經痛,可用暖暖包或熱水袋在肚子上熱敷,喝點溫熱的水,或是多休息、多睡覺,讓自己舒服放鬆。也可用拇指按壓臍下四橫指的部位十至二十分鐘,便能減輕經痛。平時則可洗熱水澡來幫助骨盆腔的血液循環,飲食上則要注意補充維他命←、←、C、E,盡量少吃生冷油膩的食物。
徐瑋謙說,如果熱敷等方法仍無法緩解經痛,還是應該找醫師診療。像經期前一個星期可泡玫瑰花茶,緩和緊張情緒;經期可用等分量的生薑、大棗、紅糖煮湯溫熱服用,也可用艾葉二錢,烏藥二錢,益母草三錢,生薑三片,紅糖適量,一起煮湯飲用,但應請教中醫師是否適合個人的體質。一般常見的四物湯、中將湯,也要合體質才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