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骨骼是僅次於血液,為移植數量第二大的人體組織,林口長庚醫院擁有世界最大的「骨骼銀行」,每年平均為外傷、腫瘤和畸形病患進行約五百例骨移植手術,且感染率控制在百分之一點二,較全球平均值百分之三至六低,該院累積的異體骨骼移植手術已逾萬例,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肯定。
林口長庚關節重建骨科主任謝邦鑫表示,即便有人工骨材可用,但臨床上仍無法完全取代人類骨骼,該院一九八四年成立骨骼銀行,骨庫來源包括大愛捐贈、活體捐贈,捐贈部位以髖關節的量最大,外傷、腫瘤等患者受贈時不須繳納費用;三十年來已幫助超過一萬名病患重生,若以人工代用骨每毫升市價約三萬元計算,該院的骨骼銀行成立後已幫國家省下六十億元的醫療支出。
謝邦鑫說,民眾往往因為外傷、腫瘤、畸形、關節置換等造成骨骼缺損,目前透過異體骨骼移植是唯一方法。骨骼是珍貴組織,即便有3D列印技術,仍無法複製一個可用的骨骼。他指出,骨庫來源是活體捐贈或死後大愛捐贈,但條件是要骨質狀況良好,無任何感染或曾感染、無重大傷病、無罹癌。患者篩檢、儲存費用都由醫院社福基金支付。
他表示,篩選嚴格,骨骼存放在攝氏負七十度六周以上,讓原本移植會產生排斥的抗原性消失,移植後便能避免排斥問題出現,也讓移植感染率低(小於百分之一點二),是世界最好的水準;美國、歐洲國家感染率約百分之四到六,這項成就今年也登上國際期刊。他說,長庚自行開發、領先全球電子化管理系統,管理配對、儲存、自動提醒機制。相關論文八十五篇,居世界之冠,更是世界最大單一醫療機構的骨骼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