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無障礙 生活品質再提升

李祖翔 |2014.12.21
1612觀看次
字級
圖/新北市文化局、記者李祖翔 府中15推出中日交流紀錄片。
圖/新北市文化局、記者李祖翔 視障者、聽障者都能欣賞的電影,形式上會有人員做對白,形容出現了什麼,如「現在畫面轉到了罹難者一家人的照片,同事某某小姐說……。」為免口語枯燥,不同人講話時,人員也會變換聲音,主角的動作、正在做什麼都會加以描述。
圖/新北市文化局、記者李祖翔 視障者、聽障者都能欣賞的電影,形式上會有人員做對白,形容出現了什麼,如「現在畫面轉到了罹難者一家人的照片,同事某某小姐說……。」為免口語枯燥,不同人講話時,人員也會變換聲音,主角的動作、正在做什麼都會加以描述。
圖/新北市文化局、記者李祖翔 視障者、聽障者都能欣賞的電影,形式上會有人員做對白,形容出現了什麼,如「現在畫面轉到了罹難者一家人的照片,同事某某小姐說……。」為免口語枯燥,不同人講話時,人員也會變換聲音,主角的動作、正在做什麼都會加以描述;《生命的訊息》十分特殊的,影像中就有一位手語員(如左圖。
圖/新北市文化局、記者李祖翔 社會局長王浩(奶奶後者)的協助,讓蘇奶奶能看書、讀報,生活品質提升。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圖/新北市文化局、記者李祖翔

今年日本開設了專為視障者播映電影的機構,四月起我新北市「府中15紀錄片放映院」也提供附帶語音解說的視障電影服務,讓視障朋友詳盡了解片中的場景、人物及內容,日前新北市文化局更舉辦「心手相連──關懷身心障礙跨國影展」,促進中日交流,不只邀請視障者觀賞,首場還探討聯合國最新議題:身障者如何在災難中逃生。其他主題還有把麻煩變生命前進的力量、障礙者家庭養育的故事、精障情侶日常遭遇等。

視障聽障也能看電影

影展中,日本大學名譽教授八木信忠分享了日本對身障者電影所做的種種改革。八木信忠提到日本「SKIP CITY彩之國」國際電影節,表示參展徵選的條件,是只接受「數位版」的電影,不要膠卷,因為膠卷要上視障用字幕較難,顯像價格也大幅高於數位版,如此未來提供視障者聆聽才便利,此外為嘉惠聽障者,當電影畫面沒有字幕時,可以將字幕放在特殊眼鏡中。

為了營造更好的電影環境,日本有一群專門提供音聲導覽、為視障者說電影的人,此舉讓常解釋影片內容的家人不再那麼辛苦──目前日本遇到的難題不是沒有口述者,而是口述該是平鋪直述,還是飽富情感、加入個人感受?八木信忠說,日本NHK電台做過調查,民眾比較希望播報運動節目時,口氣是不帶情感的,而這個議題很難下定論,恐怕還會討論幾十年。

交流現場首先播映一部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及海嘯後拍攝的紀錄片《生命的訊息》,片中探討災難中身障者的處境,發人深省,如精神病患不被大眾接納的現象在災難中尤為顯著,有人在避難中遭到辱罵,甚至要他們滾出避難所;一群離鄉背井的顏面損傷者,遭流言指責輻射感染、面容扭曲;還有一名癱瘓的女士,在避難所十六天借不到一張適合休息的床墊,後來政府打造住所,優先讓身障者進住,規格卻不符需求,沒有輪椅使用的斜坡板,改善後,仍然因為角度不對、太陡,不便出入,失去最初友善的美意。

從影像面對歧視現象

有的智障兒因為半夜起來走動、發出聲響,也被趕出避難所,搬到車上住。最後身障者的安住問題,是在財團的協助下得到解決,財團為他們建立了名為「小國之鄉」的社區,將身障者聚集起來,家屬說,這樣反而沒了壓力,因為大家的症狀都一樣。

身障者如何逃難更值得探討,身障者說,如果沒有協助,聾啞人士不可能得知災難來了!因為他們平時不會看電視、聽廣播。一位在海嘯中倖存的聽障者表示:「親眼看到海嘯和人們臉上的驚恐,才知道發生大事了。」地震後,回去整理家園,不知海嘯隨之而來,等水淹到他的脖子才緩緩爬上二樓,在屋頂待了一晚,慶幸隔天被路過的車子救出去。

在沒有好的機制時,很多身障者得知災難來臨,會直接放棄前往避難所,有人則想去但被放棄。一位七十八歲的半盲阿嬤,海嘯發生時被困在沙洲,只聽見不斷有人喊著快逃,卻沒有人把車開過去載她,當電話打不通,寶特瓶的水又只剩一點點,她開始擔心能不能活到明天……。

身障議題應成為主流

紀錄片中最讓人拭淚的一幕,是一位需要呼吸器二十四小時啟動才能維生的佐藤先生。家人想救他,時間卻很緊迫,海嘯近在眼前,他只好無奈的說:「算了,放棄吧。」結果家人順利逃生,佐藤的生命卻停留在三十五歲。看完這些真人真事的案例後,日本身障者說,有障礙的人也會有夢想,想開心過一生,不會因為身體缺陷而放棄活著,如果平時就訓練好逃生方式,結果應該很不一樣。台灣觀眾心有戚戚焉。

日本身心障礙者協議會主席藤井克德認為,歧視的反義詞不是平等,而是冷漠與不關心。根據聯合國調查,全世界身障者人口比例已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歐美更強調已達百分之二十,可見身障已不再是少數人,但是一般人仍會覺得自己與他們不同,從三一一事件可以發現,身障者的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兩倍,這個現象需要被大家正視,讓身障議題成為主流,而幫助傳播最有力的媒介就是影像。

小常識

視障者、聽障者都能欣賞的電影,形式上會有人員做對白,形容出現了什麼,如「現在畫面轉到了罹難者一家人的照片,同事某某小姐說……。」為免口語枯燥,不同人講話時,人員也會變換聲音,主角的動作、正在做什麼都會加以描述;《生命的訊息》十分特殊的,影像中就有一位手語員(如左圖),表情豐富、跟著劇情轉折比手勢,如比完對話,他的臉忽然顯得驚恐,右手再作出海嘯的形狀。

盲看電影 需要專注及想像力

雖然選擇不多,視障者依然喜歡看電影。

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廣學會行政助理梁佑阡說,如果電影畫面閃太快,影像跟字幕都會看不清楚,但身為弱視的她,還是喜歡去接觸。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和視障朋友一起欣賞劉德華主演的《盲探》,當時口述老師沒有逐字讀對白,給了她們無限的想像空間。

車從五點鐘方向來

視障朋友在理解劇情時,很容易連貫不起來,梁佑阡會協助一旁解釋,如「主角為什麼嚇一跳?因為他把手伸進水缸要撈槍,卻撈到人的頭骨。」不過視障者很少看鬼片,理由是畫面轉得太快,來不及解說就會跳到下一幕;而一位好的口述者,會了解視障的習慣,如描述車子動向,不說車子從右邊來,而是從五點鐘方向來。

一場電影播映完,視障朋友才會向友人詢問劇中困惑的部分,並非他們記憶力好,而是擔心當下會吵到別人,梁佑阡笑說,有個朋友去看《歌劇魅影》,口述義工很熱心,從頭解說到尾,可想而知,四周觀眾的白眼不斷,大概覺得兩人怎麼這麼不上道、一直說話。

伊甸基金會服務的會員潘寶蓮說,這幾年才有看電影的活動,要視障者出門看電影,若在以前「根本是不敢想的」,但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她是中途失明者,眼睛還看得見的時候,覺得電影精采、生動,現在看電影,倒像聽人講故事。

聽聲音想帥的程度

電影對視障而言,是很模糊的東西,有幾次內容太沉重,都睡著了,醒來後便有人抱怨簡直是浪費時間。有了那次經驗,潘寶蓮就希望口述時能生動一些,像吳念真為他們口述《看見台灣》時,全無冷場,「沒有人睡著,我們一直笑,那真的是很快樂的時光。」吳念真聽到很多人說自己看不見,還幽默的說:「看不見說不定世界更廣闊,我跟一位視障朋友說我不好看,他卻說,我的聲音聽起來像亞蘭德倫(六、七○年代最受歡迎的帥哥法國演員)。」有趣的開場白讓視障者期待接下來的故事,會後大家都對電影要傳達的觀念印象深刻,紛紛說:「啊,台灣怎麼變這樣啦?」

經歷弱視與全盲階段的伊甸員工林以婕,也常帶視障朋友去看電影,表示喜歡看電影的人就會留意播映時間,提早蒐集節目單、分享到同好的部落格上。她帶伊甸會員看過四場,評價都不錯,尤其口述者多從事廣播,會事先擬稿,說法流暢。

口述電影值得推廣

林以婕覺得,視障朋友看電影需要很多想像力,「如果是外國片,專注力得加倍,否則老師的翻譯和外語重疊,一混淆就接不上劇情了;喜好方面,看喜劇,視障者偏好生動的口吻,有深度及嚴肅的則傾向中規中矩。」

儘管目前會看電影的視障者不多,但梁佑阡認為,人數少不是因為不需要,而是名額不多、當天沒空或對該主題不感興趣,如果沒有人安排口述,視障者會選擇待在家裡,或租國語DVD看。

林以婕說,看電影對視障者而言絕對是必要的一種權利,口述電影真的值得被推廣,可惜只有台北市資源多,「府中15」和台北市立圖書館啟明分館都提供了類似服務,希望未來中南部也有。

看得清書中字 奶奶不再遺憾

視覺無障礙不只提升視障者的生活,對高齡長者也有益!由於台北市社會局長王浩與眼鏡公司董事長相識,所以推出了免費提供低收入戶及獨居長者驗光、配眼鏡的方案,成果令人喜悅。

王浩透露,該企業負責台灣百分之七十鏡框與鏡片的供應,因為想做公益,找上了他,不想出名,不怕「需求量很大」,還強調只要有需要,全台都可送,且提供的鏡片,價格是市售現成眼鏡的五、六倍。

方案已送出一百五十多副眼鏡,不只是數量,每一位受贈者驗光師都以四十分鐘的時間作解說,每場次至少服務十小時以上,一場六十人受惠,半數是長輩。

現年七十二歲的蘇志英說,沒戴眼鏡的時候會撞到玻璃,但仍可以到公園散步、和人聊天,東西看大的就好;擁有一副粉紅色的老花眼鏡後,可以看書、讀報,生活有很大的轉變。

蘇奶奶還說,年輕時以裁縫為業,苦於一輩子都一個人,常發脾氣,有次在書中讀到一篇幽默的故事,領悟到這把年紀也不需為錢打拼,沒病應是最大的快樂了!所以別人踩了她的鞋子,不再生氣,反倒想:「路是大家在走的,我也會不小心踩到別人啊!」心開闊了,再遇到摩擦都是一笑泯恩仇,可是老花眼嚴重後,對不能繼續閱讀感到遺憾。

「我曾到一般店裡買過眼鏡,視力卻沒有改善,這次接受社會局幫助,可以看藥書和笑話集了,生活中多些幽默故事,能跟朋友聊得東西就更多。」如今奶奶的人生觀是:「生活要笑,要開心。」

驗光師細心的叮嚀,讓奶奶感動,念念不忘的說:「從來沒有配眼鏡的人對我這麼好。」社會局表示,未來要持續辦下去,王浩也因為長輩的開心,開啟話匣子,對能否穿針線的話題特別有興趣。

國家健康研究院及國民健康局曾針對老人視力功能作調查,結果指出,兩成多的老人自述視力變差,老花占大宗,其中近四成因此憂鬱,可見視力問題造成的不只是生理問題,還波及心理層面,甚至影響社會參與的機會,一旦視覺沒有障礙,身心就得以被釋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