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政府與政黨一直在消耗社會資本,瓦解人與人的信任連結,已經影響到國家競爭力,並讓很多學者與人民深刻感受並呼籲政府重視。但除了選舉時政黨所挑起的激情族群意識,造成人與人之間信任日趨薄弱外,從另一方面而言,政府的許多重大政策讓人怨聲載道,尤以政府與企業的合作關係成效不彰,所引起社會資本耗損的問題,亦值得探討。
原本政府為因應全球化與提高國家競爭力,推動民營化政策不遺於力,然而花費鉅資的BOT計畫,一直扯上圖利財團、官員收賄等爭議,即使興建完成,營運方面依舊不符民眾期望。此外,力霸掏空案之發生,除讓人民蒙受重大損失外,中華商銀的擠兌,不因政府的接管而消失。這種現象,就可反應人民對政府執行力的不信任。
從社會資本的角度來論,一個社會若有良好的信任、法律規範與網絡的資本,將使政策推行更加容易。政府與企業皆是社會資本的重大來源,而政府也是各方互信的核心基礎。
政府如能秉持積極的監督而非縱容,企業即使想違法也難得逞。以力霸案為例,如果政府能切實做好監督管理,即使負責人早有預謀,案子也不至於發生,更何況負責人潛逃出境?
每次重大案件發生,都歸咎於政府失靈,久而久之,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將逐漸消蝕,其影響層面也不止是造成可量化的損失而已,未來政府欲推行新政策,將付出更多的成本。在不信任的基礎下,人民是否會更易採取抗爭手段,或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導致政府無法作為?